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家在钱塘⑧丨百世遗风 萧山四合院的江南韵味

编者按:你也许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眷恋;你也许是来此打拼的新杭州人,对这个城市充满了好奇。你可能已经对西湖如数家珍,但杭州城乡的这些历史建筑你可能并不熟悉。浙江新闻客户端杭州频道携手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文物处开设专栏《家在钱塘》,为你讲述这些文物建筑背后的故事。

进化镇有萧山小九寨沟的美称,这里不仅有钟灵毓秀的山水风光,还有弥漫着明清古旧气息的历史建筑。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的务本堂以及因岳飞而声名大噪的七角井,在这儿默默刻下岁月的印痕。

一说到四合院,你也许会先想起老北京的四合院。但务本堂,是一座风格迥然不同的江南四合院,处处显示着“大宅门”的气派。

务本堂位于杭州市南部的萧山区进化镇欢潭村,始建于清朝同治七年,迄今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担任镇江丹徒知县的萧山人田祚在家乡建起了这座大宅子,并取名为务本堂。

显然,务本堂取的是文化意味,也就是通过一种建筑语言诠释家教之风。

“务本”二字源于《论语·学而》中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田祚希望自己的子女们能致力于根本,务实根本之道,孝敬父母、顺从兄长,传承田家重视耕读的风气。

为了更好地宏扬“耕为本务,读可荣身”的传统,田祚还专门在务本堂的旁边建起了一座私塾——二桥书屋。

据《萧山县志》记载,经由务本堂和二桥书屋出了2名进士、2名御史、3名知府、2名县令,有着浓郁的读书氛围。

在村里800多户人家中,务本堂是保存最完好的。建筑非常考究,是一幢宏大的砖、木、石混合四合院式建筑,东西都有厢房,中间是天井。坐北朝南,背山临溪,总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堂内清幽安静,回廊连绵。

从建筑风格上来看,务本堂更是通过一种建筑语言诠释着家教之风。粉墙黛瓦,高高的马头墙显现着“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意境,也能起到防火的作用。

进入务本堂,可以看到前后共有三进房屋。第一进,面宽约有30多米,门厅呈凹字形。中间是由四合房围成的石板天井,用来采光和排水。下雨的时候,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这样的格局,称为“四水归堂”,寓意着家族源远流长,家中子孙兴旺。

比较少见的是,在第三进的天井内还专门建有两个大水池,分别被东西两堵矮墙隔开,用来储水,防止火灾。和很多老宅用来储水的水缸不同,务本堂的水池,体积非常大,可以储存极多的水量,而且以青石板砌筑,非常结实,不易破损,同时和整体建筑,尤其是天井中的两堵矮墙融合在一起,显得构思巧妙。

整座务本堂中最精美的部分——“牛腿”。“牛腿”也称为撑拱,是檐柱与横梁之间的撑木,它能支撑起卷蓬、檐与檩之间承受力,使外挑的屋檐达到遮风避雨的效果,又能将重力传到檐柱,使整体的结构更加稳固。在几百年的历史演变中,撑拱出现了造型和风格上的演变。到清末、民国时期,受西方雕塑艺术的影响,开始提倡透视、写实的理念。

务本堂中的“牛腿”就充分显现了这一特征,用透雕的方式雕凿出了仙人降福的花式和狮子、仙鹤等祥兽,使整座宅院显得美轮美奂。而仙鹤,道人的形象更体现出宅院主人崇尚儒家的仁义文化和道家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百余年来务本堂中依然居住着田氏后人,他们坚守和传承着田氏家风,其中有懂得鸟语的教授,也有精通6国语言的学者。而作为省级文保单位的务本堂见证着“耕读传家崇五义,正身务本继遗端”的传统,向人们诉说着这一厚重而不张扬的文化遗风。

每期小问:

最早建造务本堂的主人田祚是哪里人?

01、镇江

02、萧山

03、桐庐

本期福利:

本期奖品:

我们将在下一期末尾公布幸运读者名单,敬请关注。

上期正确答案:02、杭州

上期幸运读者:纪X 180XXXX2796

请幸运读者在4月27日之前,前往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环城北路139号5楼浙报集团杭州分社领取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