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新疆番茄产业:前景很美好 现实很困惑

人民网乌鲁木齐11月25日电(李俊梅)总体说来,2014年,新疆番茄加工企业都有利好消息传出:国际市场回暖,又见到了久违的量价齐升局面;截至10月末出口报检已达到48万吨,预计全年出口可破60万吨;出口抽检合格率10年来首次达到100%……

但是,中粮屯河股份有限公司番茄事业部、北疆管理部总经理韩启新却颇为矛盾地说:“番茄制品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尽管中国是番茄酱生产大国,但随着大众消费量的增多,也会依赖进口”、“做这个行业难处太多,我已经选错行了,如果你们的子女以后就业,千万别入这一行”。

一个将要需大于供的行业,为什么会让韩启新这位老资格的番茄人泄气地说自己入错了行呢?

A·行业现状——30年后开始重新爬坡

新疆番茄酱从30年前进入国际市场至今,其发展过程如同爬山一样:从山脚下攀爬,至巅峰时跌入谷底,现在是重新爬坡的过程。

新疆番茄酱出口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从那个时候开始,年产总量的90%都是用于出口的,这一情形至今未有改变。

生产出口高峰期则是从1996年到2006年的10年间,这段时间里番茄酱生产加工的规模近乎以40%的速度增长,到2006年新疆的番茄制品出口生产企业已发展到54家,年加工能力超过80万吨,实际产量近50万吨/年,年出口量在45万吨左右,成为继美国、意大利以后的第三大生产地,先后引入意大利、美国等国家的70多条高堪称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线。

至2009年,新疆番茄酱加工能力达到最高峰,全疆番茄酱加工企业达到103家,产能超过145万吨,当年,全疆番茄酱产量达到110.83万吨,这一纪录保持至今。新疆成为仅次于美国加州的第二大番茄发且制品产量大区。不过,与之成反比的却是出口量仅为44万吨,占全国番茄酱出口量的50%左右。

出口锐减、库存增压从那个时间开始困扰新疆番茄加工业。然而,出口颓势并没有阻止资本的扩大,截至2012年,新疆已有166家番茄制品加工出口企业、317条番茄生产线,番茄酱年产能突破200万吨,新疆成为亚洲最大的番茄制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直到2014年初,新疆番茄加工业才随着国际经济大环境开始回暖。

B·市场困扰——悲痛的限产保价

2014年的出口量预计将达到60万吨,这一数字既不是出口最高值,也不是产能极限,但是却让业界喜悦。然而这个喜悦的背后,却是业界的隐痛。

2009年,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尚未影响到国际经济,新疆番茄酱出口量下跌却是不争的事实——产能可达145万吨,产量达到110.83万吨,出口仅为44万吨,而那一年全国番茄酱的出口量超过80万吨。

是质量决定市场供应低吗?来自新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资料显示,对进口番茄酱要求最严格的就是欧盟新食品法规和日本“肯定列表制度”,2009年时新疆番茄酱出口国已经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就包括日本和欧盟,为了确保番茄酱质量,新疆番茄酱均是按照这两个国家和地区的标准进行检验检疫的,质量安全具有一定保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番茄需求国都有严格的质量要求,这就给那些不怎么追求质量的企业一个生存空间——你不是质量好,价格高么,那我就低价外销,反正我的成本低于你,你的高端市场不过区区几个,而我占领的中低端市场绝对会对你形成包围之势。就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新疆番茄制品企业在2009年国际需求量未减退时,即败在了国内一些小企业的围攻中。

“世界番茄制品产量最大的美国只有13番茄生产企业,而我国截至2013年底有番茄制品企业144家,其中小企业为137家,新疆有番茄制品企业116家。产业无序扩张导致了市场行情不好或者是原材料过剩时,企业压级压价,侵害农户利益;原材料紧张时,企业哄抬价格抢购原料,农户掺杂使假,这种恶性循环年复一年的发生,后果堪忧。”2013年,新疆检验检疫局向新疆人民政府递交的“新疆番茄酱出口情况的报告”中这样写到,每年新疆检验检疫局都会给政府递交一份番茄酱出口情况的报告。

显然,在2009年以新疆番茄酱为主打的中国番茄酱成功开拓可国际市场之后,高额的利润和过低的入行门槛,令国内番茄加工企业无序扩张。

“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国际市场的价格还是稳定的,国内同行却开始自相压价。”韩启新说,即便是在行情抬头的2014年,这一现象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本来国际市场价格还在1300美元/吨上下浮动,但是国内同行却开始压底价格,目前国际市场价格已经下跌至1000美元/吨了。“其实,只要我们稳住价格,完全可以在1250美元左右/吨成交的。”

就是这样的价格现状,还是中粮、新中基等几家较大的番茄制品企业限价保价得到的结果。

以中粮屯河为例,在2009年产能扩张时,该企业在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均有投资建厂,加工番茄制品,2012年国际市场上番茄酱价格仅为700美元/吨,库存压力加大,为了遏制番茄酱价格下跌的颓势,该企业与计价较大的番茄加工企业联手实行限产保价,关停了旗下10个工厂,2013年延续了关停。

迄今,中粮屯河在内蒙古和宁夏的工厂都鲜少开工,或许这些工厂今后都不会再开工了。

壮士断腕,痛,只为了更好的生存。

C·原料困扰——种植户那些不得不说的事

如果说企业为了国际市场价格的稳定而不得不做出的限产保价是一种内伤,那么原材料的争夺则是企业的外伤。

做番茄酱的原料番茄与正常食用的番茄是不同的,业内称之为“工业番茄”。为了达到日本和欧盟的进口标准,消除矮壮素和助壮素这两项农残,新疆的几家规模较大的番茄制品企业都采取了与农户签订合同,从土壤管理着手的种植方式,他们为农户提供种子、管理技术、实时监管,但是在果实成熟的时候却未必能收获。

2013年,中粮屯河拿着与农户签订的合同,却只能看着另一家公司收购了他们为之辛苦付出一季的原料,其原因是那家企业每公斤的收购价格高于他们8分钱。2014年,中粮屯河再次遭遇了这一情况,尽管450元/吨的收购价格已经高于原定的420元/吨,但是在他们订单种植的番茄中,还是有7000亩的番茄到了其他企业的加工厂。

“种了一年地,背朝太阳脸朝黄土的滋味不好过,谁不希望多点收入呢?”生产建设兵团六师一位曾经的番茄种植户老徐告诉记者,自己近三年都没有种番茄了,因为“赔怕了”——2009年,她与企业签了订单,番茄丰收了,但是企业却因为新上马的机器磨合不利,收购不及时,她只能看着自己辛苦种的番茄烂在车上,最后整车倒了。那张合同的赔偿抵不上自己一年的辛苦,和雇工、雇车的成本,“那张合同不过一张废纸,有啥用呢?”

次年,老徐干脆不和企业签合同了,自己也种了些番茄,收购的时节,照旧雇了车送去加工厂,这次加工厂的机器倒是正常运转了,但是没有签合同的番茄就是不收,难道这一年又白劳作了?好在有另一家企业前来抢购番茄,担惊受怕了近一个星期,老徐的番茄总算是出手了,打那以后她是再也不种番茄了。

记者问她,看着今年番茄又红火起来了,眼热不,她说:“今年的亩产达到7.5吨,比往年高了近六七百公斤呢,收购价格也还行,说不眼热是假的,就看年底是不是还要签单,怎么提供种子和技术了。”老徐说农作物对土壤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不是每年都能一成不变的种原有的农作物,需要更换着品种种,才能让土壤一直有养分,她认为企业订单最后流失,不能说是种植户见钱眼开。

D·人才困惑——短期用工让企业做了培训基地

“我们在北京投了18个亿,但是却在年年亏损,这是做企业的耻辱啊。”韩启新说到企业发展状况时,如是说。

企业亏损,除了市场因素、原料因素之外,还有人工因素。多年来中粮屯河培养了大批的番茄加工人才,但是年年培训,年年流失,韩启新笑称自己这里是番茄行业的“黄埔军校”。今年的加工期内,韩启新不得不启用了“短工”,以月薪2万元的价格请回了从自己企业跳槽出去的技术人员回来工作,这个工资价位要比企业固有员工的工资高出一倍还多,“但是我只用他3个月时间,而我们自己固有的员工每月的收入也是数千元,还有一系列的福利保障,还要担心他们跳槽,短期工也就是那几个月的工资高,随后的一切负担都没有了,我想这就是那些小企业成本低于我们的原因。”韩启新表示,企业盈利必须要算成本账,原料的收购价格、产业技术工人的工资,加上管理费用、制造成本、财务成本、销售费用,让中国的番茄酱加工业已经由全球低成本产区转为高成本产区了,自己今后不排除多用短期工的可能性,至少这样可以在解决人才紧缺的同时,保证成本不再上涨。

E·前景——多管齐下脱困

虽然番茄加工业的困惑不少,韩启新也劝告他人慎入番茄业,但是在说到番茄加工业的未来时,他还是表露出前景美好的想法来。

“随着对番茄制品消费人群的增加,国际市场的需求量不会减少,如果我们能够把持住自己,通过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引导行业规范竞争,那么一切都会很好。”韩启新说。

在寄希望外部环境的同时,番茄加工企业也在勤修内功——自己研发种子,以确保番茄制品的原料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同时,还能兼顾到不同国家对口味的不同需求;加大对番茄制品精深加工的研发力度,目前除了番茄酱、番茄粉外,番茄红素这一保健品已经被大众接受,甚至价值更高的用做食品添加剂成分的番茄纤维提取物,也已经研发出来,并找到了市场。

不过,所有的这一切,在韩启新看来都是建立在番茄原料的种植和采收基础上的,他认为番茄原料的最好的种植基地就在新疆:“北纬41度-44度之间,能种番茄的地方不多,经过多年的摸索,新疆是最适合种植番茄的地方,我们中粮屯河将关停宁夏、内蒙古总投资近10个亿的加工厂,而全面发展在新疆的加工厂,并且会提高亩产,推广全程机械化,让农民增收,令企业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才能让新疆的番茄红了又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