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天津建“三位一体”平台 推动自主创新

近年来,天津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果转化难、成长壮大难和筹集资金难,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快推进“三位一体”平台建设,有效提升了区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支撑不断增强。

从创新源头

打通产业化瓶颈

传统科研体制的一个弊端是科研与产业化“两层皮”,许多科研成果企业无法应用,而对企业提出的技术难题,研究人员又不能很好解决。为了破解这一瓶颈,天津从自主创新源头着手,引进、建立起一批“依附在产业链条上的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对区域产业的带动作用效果显著。

位于滨海新区的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吸引了一批生物医药领域的优秀人才。“我们不注重论文,注重专利和新药证书。”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张耀洲告诉记者,研究院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他们只负责管理工作,引进了超过190个团队、100家企业和1000名科研人员。截至目前,已有22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累计超过1.9亿元。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落户天津的第一家研究所,主要解决工业发展中的生物学问题,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截止到2011年底,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实施产业提升项目共计45项,项目合同金额合计5974万元。

天津市科委主任赵海山说,天津建成了一批研发与成果转化基地,将科研与产业化紧密结合,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正在走出一条科研服务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特色之路。

让科技小企业成长为“小巨人”

2007年,天津米雪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和胜回国创立企业,注册在天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了让企业集中财力搞科研,中心给予了低于市场价格一半的房屋租金优惠和免费的法律咨询、物业管理等服务。

张和胜告诉记者:“刚回国不熟悉情况,服务中心帮我积极申请创业基金,加起来110万元的资金支持,比当时注册资本的两倍还要多。现在,企业已有3个项目正在开发之中,年收入已经超过500万元。”

天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就是一家具有孵化科技企业功能的载体。目前,天津已拥有5个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5个培育各种规模科技企业的孵化转化产业化载体、122个专注于科技创业的孵化器、70个发挥中介功能的生产力促进中心、66家推动成果产业化的工程技术中心。据不完全统计,各类创业载体和创新服务机构在天津已达331个。

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天津自主创新的生力军。截至目前,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23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比重从2010年的9%提高到11%。

助科研成果跨越“最后一公里”

不少科技企业实现了成果的研发和转化,却因生产经营中资金短缺而最终失败。为了让企业不在“最后一公里”倒下,天津在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领域大胆创新,搭建起不同层次的投融资平台,逐步形成政府引导、金融参与、企业受益的发展格局,天津也成为科技金融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天津以财政资金出资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并将其作为“母基金”,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成立“子基金”,积极参与对初创期和成长期科技企业的投资。这一举措对社会资本拉动效果显著,截至目前,引导基金累计对外投资2.4亿元,预计带动投资额超过50亿元。引导基金参与投资的红日药业、天汽模具、长荣股份3家企业已经成功上市。

为了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资本的撬动效应,从2009年开始,天津市率先开展科技计划项目与商业贷款结合的“打包贷款”工作,即对列入天津市科技计划的企业,在给予财政资金支持的同时,银行无需抵押和担保就为企业发放商业贷款。

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科技支行等一批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在天津应运而生,科技载体建设朝多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浦发银行、渤海银行、天津银行已分别成立了科技支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量身打造”融资产品和审批流程。近两年来,科技支行对科技企业的贷款达到26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