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清徐县十一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打造“实力清徐”的具体措施

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一是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我县主导优势产业,抓大扶强;二是积极建设好清泉湖经济技术开发区,鼓励和吸引国内外、县内外的企业进入园区投资设厂,降低企业发展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获取规模效益,避免环境污染,提升县域工业发展水平,引导产业集聚,抓住机遇、促进产业转移。

要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要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促动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是要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根据我县特色经济 “块状”、“集群”型经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我县自身发展的新路子。

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

引导现有企业通过联合等方式,尽最大能力搞大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强化科技创新,加快设备更新,加速产品研发作为投入重点;千方百计激活民间力量,聚集有限的资金,集中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空间大的优势项目;引导规模企业不断健全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强化诚信意识,以良好的形象取得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更大支持。

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

优化环境要通过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切实从“管理企业、管理百姓”向“服务企业、服务民众”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在服务领域上,要从适应企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由单一搞审批办手续向搞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断健全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

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首先,加强改善县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好道路、水利、水电、教育、卫生、邮电、通讯、污水处理等设施,同时加强软环境建设,提高县域法治、政策和人文环境建设,增强县域环境对内外资的吸引力;其次,要“内引外联”发展配套经济。要充分利用县域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采取灵活的方式联合、引进新资源,在竞争中合作发展,推动县域工业跨越式发展,要创造条件积极主动地承接国内外大城市和长江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的产业转移,甘当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产业“配角”,为其提供配套的加工项目服务,大力发展“配角经济”,积累经济和资金,在合作中壮大发展自己。

(二)打造“生态清徐”的具体措施

加快提升城市化水平,有效改善人居环境

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坚持软件硬抓,硬件精抓,优化城镇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形象,更好地提升人气,提高品位和城市化水平,有效改善人居环境。

进一步提高认识,全面实施生态城市战略。尽快编制《清徐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长远的生态城市规划,改善我县城市建设的生态服务功能,促进现行城市运营向生态城市转变,使生态城市建设正式步入轨道。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为了加强机构间的横向联系,建议成立以县府主要负责人为首,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强化政府在政策导向,规划执行和宏观调控方面的作用,建立强有力的生态城市协调机制。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首先要加强对政府部门、重点企事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提高管理决策者的环保意识,严格实行“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将环境考评和日常市容考评结果,定期在媒体上公布,动员各新闻机构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县城建设的宣传工作,在各报纸、电台、电视台设立环保专题节目。

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创建“绿色学校”,动员学生和社会各界开展“向白色污染宣战,”,“提倡绿色消费”活动,成立环保志愿者组织,利用节假日清理回收各类垃圾,塑料包装和废旧电池,加强对固体废物的处理。

创建“绿色环保社区”,通过政府与民间组织,公众参与合作,把环境管理纳入社区管理,建立社区层面的生态环境建设机制,让环保走进每个人的生活,加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素质。推动“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绿色工厂”、“绿色机关”、“绿色宾馆”、“绿色商店”等创建活动,将生态城市建设引向深入,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

强化监督管理,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

要继续加强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在城市综合整治上要实行集中控制,积极推行集中供气、集中供热,加强对建筑扬尘,裸露地面造成的沙尘暴的扬尘污染的控制。

加快城市污水集中处理,抓紧做好县城排水管网配套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工作,防止污水不经处理排放。采取措施防止地表水污染,特别要防止地下水重要渗水带的污染,加强对小流域污染的治理。

调整工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和改善城区产业布局,搞好新建城区产业的合理布局,形成合理的生态工业链,积极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

拓展环保领域,大力推广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建设西边山区牢固的绿色生态屏障,停止开发破坏生态环境的建设项目,本着以保护为主原则,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建设禁伐型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护林,恢复植被,提高林地覆盖率。

建设县城周边永久性绿带防护圈,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选择种植多年生、根系发达的经济作物。如紫花苜蓿等。从而达到防风固沙,阻挡风沙尘暴入侵。在位于县城主导风向要修建防风林带,阻挡工业区的污染流向城区。在河东地区进行农田林网化建设,实行田边地头绿化。对于新城区的开发、建设项目要高起点、高标准,努力建设生态新城。

强化县城绿化的生态效益,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加大公共绿地建设,对高速公路、城区主要道路进行整体绿化,在加大绿化工作中要纠正“重草轻树”的倾向,选择能抗污染,吸收有害气体的树种种植,达到净化空气的生态效益。

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循环经济

生态城市建设很重要的是强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废物排放,注重工业可再生资源利用,要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使污染防治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促进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系统内部循环链。对城市垃圾实行分类、无害化处理。利用垃圾发电和培植生物菌肥,加大污水处理,提倡中水回用。提高水的重复使用率。

建设生态清徐,将使我县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以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培育山青、天蓝、水秀、地绿、景美的生态景观,建设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态社区,力争将我县建成经济繁荣昌盛,生态良性循环,社会文明和谐的生态城市,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塑造“和谐清徐”的具体措施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政府管理与社会调节良性互动的社会管理体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供重要制度保证。

基层组织和党员要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地组织和参与社会活动,更好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从而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社会的支持,把广大群众团结凝聚起来,有效地实现社会整合。

要在发挥村民委员会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的同时,注意通过民主议事、民主恳谈等形式,做好村民之间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等工作,使村民委员会成为保障村民安居乐业的重要组织形式。

通过积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加强和改进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完善社会化服务网络,充分发挥民间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正确反映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努力遏制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的扩大。要逐步消除户籍、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保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建设,努力完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切实维护困难群体的利益。

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抓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充分考虑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充分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合法权益,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高度重视和落实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特别是要关心经济社会地位下降明显的困难群体,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生产得到发展。采取有效扶贫帮困的社会政策,同时要认真解决改善就业环境和劳动者权益维护中的实际问题,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和社会保障的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

建立规范的对话和协商机制,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具体化,引导各个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利益关系。

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以主人翁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积极反映问题的同时,对暂时的困难予以充分理解,从而形成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强大合力。

抓紧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建立完善的社会信息反馈网络。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完善信息保证系统,健全预警预报责任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法制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信息反馈网络。

在做好传统领域工作的同时,对卫生、信息、能源、粮食等方面的安全问题,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切实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机制、预案和工作准备,努力形成一套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增强预警、防范、应变和处置能力,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风险的本领。同时,要及时把正确的分析、看法和对策公布于众,引导民意,领导人民群众战胜困难。

把应对突发灾难所需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保障平时和突发灾难时期的经费投入。建立突发灾难应对基金监管、物资储备、民间援助和社会救济等方面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