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山西“撑”起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新闻聚焦

《山西省“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把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以循环经济为引领,加快构建资源综合利用和能源梯级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立完善以资源产出率为核心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的评估,实现高碳资源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资源型产业循环发展,促进循环经济向更高层次、更好目标迈进。

按照《规划》,山西省将从工业、农业、服务业、社会领域四个层面入手,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工程,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探索循环经济创新体系,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生态文明取得较大进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布局合理、互动发展、协调推进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

路径一:构建煤电一体化循环及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加快煤炭由单一燃料向原料和燃料并重转变,推进煤电一体化融合、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煤炭共伴生物和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到2020年,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率大幅提高,循环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绿色矿山”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态文明矿区取得重要进展。燃煤发电和低热值煤发电并举,大幅提高发电用煤占煤炭能源消耗的比重。低阶煤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取得积极进展,新型煤化工实现高效、环保、低耗发展。煤层气(瓦斯)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乏风瓦斯销毁和利用全面开展;火电平均供电煤耗降到320克标准煤/千瓦时;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75%,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到70%,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率达到60%,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排矸场和露天矿排土场复垦率达到60%。

路径二:打造流程循环和协同循环的冶金产业体系

加快冶金产业的绿色化改造,强化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积极推进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冶金产业资源利用效率,努力构建具备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物消纳和再资源化等功能,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新一代冶金流程为特点的发展模式。到2020年,实现产能总体规模适度、存量优化发展、品种差异化得到体现的冶金产业绿色发展升级版。联合焦化企业基本普及干熄焦。冶金产品的工序能耗、吨产品新水消耗达到国家准入生产条件的限额以下。钢铁冶炼废渣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大幅度提高赤泥、镁渣等资源综合利用率。

路径三:构建多联产和深度延伸的煤化工产业体系

大力推进煤炭—能源化工/原料化工一体化发展,突出煤炭基地与煤化工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煤炭资源有效利用、上下游链接,形成园区化、规模化、多联产和促进与电力、冶金、建材等互供、互享以及服务延伸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到2020年,煤化工升级示范取得明显成效,建立具有我省特色的煤焦油加工产品、焦化苯加工产品以及焦炉煤气延伸产品的标准体系。培育1-2户全国煤化工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合成氨、烧碱(离子膜)、电石等产品综合能耗、新鲜水耗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符合产业规范条件。

路径四:做强做优“消纳利废”的建材产业体系

大力推进具有在生命周期内减少对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的生产和应用,推动建材产业与上游产业和社会领域的耦合,消纳利用工业固废和社会领域的废弃物,实现资源循环替代。到2020年,绿色建材生产比重明显提升,利废建材产品较好地满足绿色建筑需要,新型墙体材料比重达到70%以上。建材生产中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日用陶瓷等综合能耗低于国家限额。

路径五:振兴以“绿色制造”为标志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

以信息化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促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煤层气装备、煤化工装备、金属工艺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装备制造向“聚集、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以先进装备制造增强煤—电—铝、煤—焦—化、煤—气—化、煤—电—材等循环链的基础装备能力,构建起绿色制造与资源型产业互为支撑的循环型模式。到2020年,装备制造的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重点企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装备制造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绿色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达到48%,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0%以上。

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

我省将以循环经济为路径,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走出一条“产业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其目标是:到2020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取得积极进展,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保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林业“三剩物”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

为此,我省将在发展节约高效的有机种植业,建设清洁环保的健康畜禽养殖业,发展林地资源综合利用的生态林业,构建工农业复合的现代循环农业,创新发展低碳农业等方面下功夫。

在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建设方面,做好三件事:

秸秆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推广农作物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原料化、燃料化等利用方式,重点推广覆盖还田、快速腐热还田、堆沤还田、机械化还田等多种秸秆还田方式;加快应用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压块和发酵等技术,将农作物秸秆转化成畜禽饲料,并将家畜粪便或经沼气生产后的沼渣、沼液作为蔬菜、粮食、果树等植物的肥料。推进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及高效低排生物质炉具等燃料化应用,鼓励秸秆发电,拓宽秸秆能源化利用途径。推广秸秆碳化后,生产碳粉燃料、活性炭、工艺品等产品。推广利用秸秆生产纸板、轻质建材板等包装材料和建筑装饰材料。

废农用薄膜回收利用。积极开展加厚和可降解农膜的科技攻关和技术研发,利用天然产品和农副产品的植物性纤维生产可降解环保型农用薄膜,逐步取代传统塑料薄膜。建立废旧农膜回收和综合利用核心示范点(区),开展试点示范,向农民展示农膜科学使用和回收利用技术。积极推广适时揭膜技术、一膜两年使用技术、机械捡膜技术,禁止使用超薄地膜,降低废农用薄膜的捡拾难度,减少残膜污染,增强地膜覆盖技术推广的可持续性。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加强规模养殖业畜禽粪便集中处理,推进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配套沼气工程,鼓励利用畜禽粪便、秸秆、有机生活垃圾等多种原料发展大型沼气工程,推广分布式沼气工程建设,沼气供应农户,沼渣、沼液还田,形成养殖集中片区的沼气循环利用模式。推广在大中型养殖基地和养殖小区利用畜禽粪便工厂化生产生物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等新型绿色高效复合肥,促进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更多依靠消费引领、服务驱动的新特征,推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促进服务业与工农业、城镇化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循环型服务业态,充分发挥服务业引领产业价值链提升和倡导绿色低碳消费的积极作用,促进产业提升和消费升级。

到2020年,力争实现循环型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培育形成一批服务业循环经济的新模式、新业态。4A级以上旅游景区全面建成环境友好型旅游景区;物流设施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车辆空驶率稳步降低;一次性用品使用率大幅减少。

路径一:构建融合产业与城市循环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

围绕工农业全产业链整合优化,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研发设计、流程优化、市场营销、物流配送、节能降耗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应用,促进产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促进循环经济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如延伸再制造服务链、推进节能环保服务、促进生产制造与信息技术融合、推进信息技术服务业绿色化。

路径二:发展服务过程和消费方式绿色化的生活性服务业

充分运用产业跨界融合带来的新型消费需求,倡导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加快发展贴近人民群众生活、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生活消费方式由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包括积极发展居民和家庭服务中的循环利用、全程优化零售批发供应链和大力推进餐饮住宿绿色化。

我省将推进低碳、可循环物流业建设。优化物流供应链服务,提高物流配送的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水平,推广云库存管理等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推动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导航及地理信息等技术进行物流智能化管理。积极发展冷链物流、仓储配送一体化等物流服务新模式,推广使用智能包裹柜、智能快件箱。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引导企业剥离物流业务,积极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

我省将推进低碳、清洁化旅游业发展。以丰富的旅游产品,推动旅游服务向观光、休闲、度假转变,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坚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合理建设旅游景区,维持景点、景区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和人文资源的完整性。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合理确定景区旅游容量。推进建设具备休闲、度假、运动、养生、娱乐等服务功能的旅游综合体,发展全产业链旅游模式。推进旅游业开发、管理、消费各环节绿色化,按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和绿色饭店等标准,提高节能减排要求。加强开发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

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

路径一: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以发展绿色物流为主线,围绕规范回收秩序、降低回收利用成本和提高回收利用率,构建多元化回收、集中分拣和拆解、安全储存运输和无害化处理的完整的先进的回收体系。到2020年,再生资源回收规模化经营水平大幅提升,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再生资源回收率达到60%。

路径二:加强雨水收集和再生水回收利用

到2020年,主要城市雨水收集利用达到“海绵城市”的规定要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平均达到90%以上,再生水利用率得到较大提高。

路径三:实施绿色建筑行动

树立建筑全寿命期理念,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合理改善建筑舒适性。从规划设计、标准规范、技术推广、建设运营和产业支撑等方面,全面推动绿色建筑行动。到2020年,基本完成有改造价值的城镇居住建筑及公共建筑节能改造,5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路径四:构建绿色发展的交通运输体系

基础设施建设环节要体现循环经济的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绿色智能的交通运输体系,推进交通运输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交通运输结构性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路径五:推行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循环型社会的重要内涵。在新型消费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推进低碳、绿色消费,形成倡导生态文明的主流价值观。

路径六:构建大循环格局

在推动企业内部、园区平台、产业系统实行绿色、低碳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全方位构建生态文明总体要求的循环经济大战略,推动产业之间、产业与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生产与生活系统之间的循环式布局、循环式组合、循环式流通,加快构建循环型社会体系,全面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实现资源利用可循环、环境容量可承载、经济发展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