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晋城: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发展动力活力

新形势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一场攻坚战,任务艰巨繁重。

“十二五”以来,全市上下以“一争三快两率先”战略为统领,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在新起点上激发内生动力,释放发展活力。

晋城,正以更加开阔的胸襟和发展潜力拥抱世界。

推进综改试验,激发转型升级动力

2013年6月9日上午,全市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大会召开,标志着我市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大幕开启。

按照全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总体部署,市委、市政府全力推动综改试验区建设。市委书记张九萍、市长刘润民多次深入综改试验试点单位和部门调研指导,要求全市上下要扭住重大改革、重大事项、重大项目、重大课题,担当历史重任,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加快晋城发展,造福全市人民,全面落实转型综改的任务,努力实现争先综改的目标。

当月,我市出台了《晋城市转型综改实施方案(2013—2015年)》,明确了全市转型综改工作思路,确定了“2366”改革任务,重点推进20项重大改革、30项重大事项、60个重大项目、6个重大课题研究,并连年出台《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转型综改年度重点推进任务。

数年来,“2366”改革任务稳步扎实: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持续推进,在全国率先出台了8个低碳示范标准,在产业低碳发展、节能水平提升、控制室温气体排放及增强碳汇能力等四个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创建如火如荼,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循环经济规划全覆盖,以煤层气综合利用为重点构建生产与生活循环链接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循环经济60个典型模式案例之一向全国推广;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试点迈出坚实步伐,“三大政策”有效地推进了新能源汽车在我市城乡的应用推广;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步伐加快,实施方案已获批准实施,试点乡镇完成摸底调查;全面实施“气化晋城”,城市建成区气化普及率达95%以上,县城气化率达90%左右;“一市两县”、“一市两园”、“一县一企”试点建设正在加速。

重点领域改革典型和亮点不断涌现。作为“1+9”试点的“1”,巴公镇扩权强镇试点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新型城镇级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实行“园镇一体”管理体制,承接了市、县下放的54项行政审批权限,逐步形成了一条龙审批、一体化办理等集中受理、审批、服务模式。巴公镇党委书记郎军芳说:“行政运行效率的提升和可支配财力的增加,激发了巴公转型发展的动力和市场经济活力。兰花年产50万吨纳米新型材料、清慧年产5000万件新型材料高端构件等20多家规模企业落户园区,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等快速推进,北部工业区、中部商业生活区、南部休闲旅游区,三大板块初具规模。”

在巴公镇综合试点的强力带动下,其他“9”个市级先行先试试点乡镇的改革步伐都跨出了实质性脚步,马村、郑庄等乡镇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效果初显。

全市财政预算绩效改革管理机制基本健全,评价试点由点到面,由11个项目扩展到63个项目,评价资金由1.9亿元增加到12.3亿元,由单一的事后评价向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评价转变,大大提升了全市财政管理水平,推进了财政改革的新突破。

加快金融改革和科技创新,灵活运用各项金融政策,充分发挥银行业信贷主渠道的作用,建立“过桥还贷”机制,成立“红土创业投资基金”,组建太行金融服务公司,晋城农商行和泽州、阳城农商行挂牌营业,有效缓解了我市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国家及煤层气实验室和一批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相继建立,投入科研资金15.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家,专利申请达到4867件,完成新产品、新技术开发500多项,有力地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科学的机制体制作保障。我市强化先行先试,创新了“五规合一”规划协调机制、“四化同步”推进机制、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创业带动就业机制、园区管理体制,建立了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引导激励机制,构建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多元投入机制,探索了扩权强镇试点建设等。这些体制机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带动了其他领域深化改革的步伐,强力保障了综改试验区的建设。

加快融入中原,扩大区域合作交流

晋城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刻不容缓。竞逐中原,为我市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了新机遇:我们可以借助中原经济区的政策优势,在更大的空间、更高的层面,优化配置资源,扩大开放半径和市场空间,提升城市的区域竞争力。

基于此,市委、市政府于2013年出台了《竞逐中原经济区战略规划》、《竞逐中原实施方案》以及《行动计划》。几年来,我市坚持市场导向、开放互动,主动对接、平等互信,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项目带动、务实互利的原则,着力打造“两区”融合发展的示范市、中原经济区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和区域文化旅游休闲地。

区域合作,交通先行。我市全面加强与中原地区的交通规划衔接,统筹协调规划区内公路、铁路、航空主要干线通道,全面加强区域高铁、高速公路、国省干道的建设。在已有的太焦、侯月铁路,晋焦、晋济高速公路的基础上,我市进军中原出口通道的建设持续发力:2016年6月16日,太焦高铁破土动工,2020年通车后,太原到郑州的时间将缩短到两个小时,晋城与中原经济区、华东、华南实现高铁连接;阳城到济源的高速公路已经开工,陵川至鹤壁市高速公路新乡段即将开建。

我市全面加强与中原地区的产业合作,与洛阳、焦作、济源、三门峡等城市共同签署了《关于建立中原经济区豫西北晋东南联动发展产业项目合作机制的框架协议》,着手建立产业项目互通、产业规划衔接、定期研讨交流观摩的机制,先后组织参与了中博会、首届中原经济区市长论坛等活动,与焦作、济源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全面推进跨省市产业合作项目实施。中船重工晋城新能源产业园区、南太行旅游公路项目、太行山国家公园开发建设项目提上重要日程。

每年暑期都要来陵川县度假的郑州市民邢年均,已经在陵川县城购房置地、投资兴业。他告诉记者:清凉气候和秀美山水,是陵川吸引越来越多的河南游客的主要原因。这虽然只是民间往来的一个小镜头,却是我市加强与河南开展旅游合作、积极倡导“中原一家亲”合作理念的一个缩影。

几年来,我市积极推动中原经济区旅游联盟成员单位建立无障碍旅游体系,共同打造中原经济区旅游目的地与中外游客之间的“绿色直通车”,皇城相府与焦作云台山联手发展、互通客源市场。我市旅游部门积极主动走出去,先后在河南郑州、洛阳、新乡、焦作、安阳等地召开旅游推介会,签订合作协议,让“尽善·尽美·晋城”品牌效益日益在中原地区凸显。晋城,已经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中原地区“后花园”和旅游度假首选地。

区域合作,既要加快与周边地区融合,更需要向沿边沿海的开放地区靠拢。

泽州县冶铸业发达,仅南村镇境内就有大中型铸造厂46家,年产各类铸管(件)100余万吨,被中国铸协誉为“中国铸管之乡”。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南村镇主动出击,闯滩上海、宁波、苏州等地,使铸管(件)打入美国、日本、韩国等市场,先后引进了天巨重工、硕阳光电、科通衡器等企业,极大地助推了产业转型发展。

主动融入京津冀,抢搭环渤海快车。近年来,我们抓住与大同、忻州三市成为环渤海市长联席会议正式会员的机遇,主动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频繁奔走于上海、深圳等开放地区,借力发展、实现双赢,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地,晋城正在成为山西走向冀鲁豫、长三角和东部发达地区的“金脚”。

招商引资引智,提升核心竞争力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今年1至6月份,全市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31个,总投资1843.18亿元,完成省市年度目标的117.85%;招商引资外来资金到位285.26亿元,完成省市年度目标的56.04%;招商引资签约项目落地16个,总投资206.44亿元,完成市年度目标的70.46%。数字虽然枯燥,却令人信心倍增:时间过半,任务明显好于预期。

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形势下,我市招商引资工作能够完成这样的“答卷”,实属不易!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科学谋划、优化环境、强化服务,以大招商带大投资促大发展的结果。

“十二五”期间,我市紧紧抓住国家级综改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强化招商引资的转型带动作用,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注重招商实效,加快上下游产业链拓展步伐,产业链招商模式在我市招商引资工作中的分量不断加大。5年来,全市累计签约项目800多个,总投资9900多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17亿元。项目建设,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与此同时,我们通过政策引导、科学规划、统筹布局,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国家级工业园区1个,市县园区十多个,北留周村煤电化工业园、阳城安阳工业集中发展区、泽州巴公装备制造工业园、金匠金鼎工业园等特色显现、快速发展,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重点规划建设的“一区六园”总面积达到142.1平方公里,入驻规模工业企业60多户。晋城开发区大力实施定点、跟进、持续式招商,一方面紧紧盯住富士康科技集团这一世界500强企业,积极承担富士康上下游产品,让包括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等更多高科技产业项目落户晋城;另一方面抓住中国500强企业晋煤集团,引进扶持煤机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努力打造全市乃至全省煤机制造龙头。如今,晋城开发区已经跻身国家级开发区行列。市经信(国资)委主任张新光说:“工业园区,已经成长为晋城经济增长的主平台、主战场和主阵地。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创优发展环境,争取有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落地晋城。”

如果说,招商引资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快速转型升级和形成新兴产业集聚的现实要求,招才引智则是促进晋城可持续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培养、吸引、用好人才是强市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才作为跨越发展的第一要素,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像重视跑项目、筹资金一样,注重引进人才、聚集人才。仅今年上半年,我市已从法国、德国、美国等国成功引进10余名专家。目前,在我市从事创业或技术交流合作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已达百余名。与此同时,我市组织开展了“千人百县”高层次人才服务基层活动,开展服务活动百余次,破解技术难题20余项,转化应用前景良好的科技成果10余项,为基层培养专业人才1500余人。这些高层次人才已经成为推动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

打造良好环境,让软实力成为制胜砝码

高平市下大力气解决项目审批“多、繁、慢、累、滥”等问题;阳城县设立重点工程护航中心,对重大项目采取“优先办事、特事特办、专人负责”的“绿色通道”;市行政审批大厅进一步取消、压缩审批事项……为确保项目落地、推进、提质增效,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纷纷出实招、下真功夫。

市发改委主任秦李芳介绍说,近年来,市发改委认真执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三项制度”和建设项目联合审批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行政审批首席代表“三个办法”,审批项目由166项精简到100项,精简率达40%,审批环节由826个缩减到345个,审批时限由8.9个工作日缩减到5.6个工作日,审批提速37%。

找准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改革。近年来,我市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重要突破,通过实施行政审批“两集中、四到位”,进一步细化了简政放权的思路和任务,落实承接省政府下放的管理层及行政审批事项21项、改为后置审批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21项,初步实现了行政审批提质提效提速的目标,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针对经济结构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加快金融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的金融措施,综合运用税收、担保、贴息等财政手段,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帮扶企业脱困,助力经济平稳发展。

作为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平台,省、市综改的重大项目,占地2000亩、投资30亿元的兰花国际物流园区项目目前推进顺利。据项目负责人介绍,目前园区内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电子商务产业园、进出口保税物流仓库、集装箱堆场、海关大厅、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多个建设主体项目已基本建成,近期通过国家验收后就将正式运营。兰花物流,这个容“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增值加工、入区退税”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保税物流中心,正向我们走来。这个项目建成后,对于晋城的改革开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我们搭建起了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可大大减少企业的通关时间,晋城将实现与郑州等空港口岸的无缝对接。

改革不停歇,开放无止境!晋城,正以先行之志、创新之策、务实之风,把握时代的新要求,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盼,释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更多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