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煤层气十三五规划出台 产业发展再逢良机

日前,国家能源局发布了《煤层气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作为煤层气产业的第三个五年专项规划,该规划是指导“十三五”时期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尽管煤炭行业仍然处在去产能过程中,但我国对煤炭伴生资源--煤层气的开采却是鼓励的。

我国政策的持续支持

我国对煤层气开采的政策鼓励始于2006年。国家于2006年6月15日下发《关于加快煤层气抽采利用的若干意见》,不仅明确了煤层气抽采利用实行税收优惠政策,而且明确提出从事煤层气勘查开采的企业在2020年前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减免探矿权和采矿权使用费。

今年年3月,财政部门下发了通知,“十三五”期间,为了鼓励煤层气的开采和利用,中央财政补贴标准将由0.2元/立方米提高到0.3元/立方米,补贴标准提高了50%。近期发布的《世界能源蓝皮书:世界能源发展报告》披露,我国将根据产业发展、抽采利用成本、市场销售价格变化等因素,适时更新补贴政策。另外,有些煤炭大省为了鼓励煤层气的开采还给出了配套政策,比如山西,明确提出按照0.1元/立方米预拨省级配套资金。

最新发布的《规划》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煤层气的发展目标。即:“十三五”期间,新增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4200亿立方米,建成2-3个煤层气产业化基地。2020年,煤层气抽采量达到240亿立方米,其中地面煤层气产量100亿立方米,利用率90%以上;煤矿瓦斯抽采140亿立方米,利用率50%以上,煤矿瓦斯发电装机容量280万千瓦,民用超过168万户。煤矿瓦斯事故死亡人数比2015年下降15%以上。

前景良好然而遭遇发展困境

在非常规天然气中,煤层气比页岩气更易开采。因为从埋深看,煤层气比页岩气的埋深要浅得多,我国煤炭的开采深度大部分在1000米以内,页岩气大多都在2000~4000米;从压裂难度看,煤层硬度也比页岩要小,容易压裂。同时,我国浅煤层气的资源也非常丰富。数据显示,我国2000米以下浅煤层气的资源量高达36.81万亿立方米,位列世界前三。

“十二五”期间,煤层气被纳入我国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载体。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煤层气打井数经过2011年、2012年连续增长,之后增速开始回落,开发进展缓慢,上升瓶颈得不到突破。专家表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因为我国煤层气行业长期停留在承担减少煤炭瓦斯安全事故责任的阶段,加上煤层气开发周期长、投入资金多、成本回收慢,开采企业实际经济效益并不理想;二是煤层气管网体系不完善,不能满足开发与市场紧密衔接的需求,导致煤层气的利用率较低;三是技术装备水平低,难以支撑我国煤层气开采与利用的快速突破。

技术创新助产业蓬勃发展

专家表示,与国外相比,我国煤层气资源禀赋差异大、构造煤区块、超低渗以及深部区域等难采煤层气资源占总资源量的75%以上,低压低渗非均质性特点突出,国外成熟的煤层气开采经验不能直接移植利用,这些都影响了目前煤层气效益区块的数量。

走出符合国内地质条件和开发需求的工程技术路线成为必须面对的课题。业内人士表示,过去5年,国内煤层气企业主要效仿国外,开发直井或者水平井。但“十三五”期间,我国煤层气主要以丛式井为主。现在,直井、丛式井占了全国的97%,更加符合我国煤层地质和地面地形的特点。

专家表示,煤层气开发不仅“烧钱”厉害,还是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创新,是煤层气开发不容置疑的生命线。经过十几年的摸索,我国已形成煤层气与煤炭协调开发的三种典型模式。

一是三区联动井上下整体抽采煤层气开发模式及技术体系,主要以晋城矿区为代表;二是保护层卸压井上下立体抽采煤层气开发模式及技术体系,主要以两淮矿区为代表;三是三区配套三超前增透抽采煤层气开发模式及技术体系,主要以松藻矿区为代表。

全产业链发展利于产业发展

专家表示,对于煤层气来说,仅仅强调在开发环节发力,而忽视利用环节的重要性,无异于“用一条腿走路”。而作为国内最大的煤层气开发利用企业,晋煤集团的实践颇具有借鉴价值。晋煤集团力争实现煤层气的最大化利用:对地面抽采的煤层气,通过集中管输、CNG、LNG等方式,输送到市场终端;对井下抽采的甲烷浓度大于30%的瓦斯,通过集中管输,用于民用、发电和工业用气;对井下抽采的甲烷浓度小于30%的瓦斯,通过分布式布点、就地小规模发电利用;对矿井乏风,试验进行集输发电和氧化利用。

煤层气还从碳交易层面为晋煤集团成功创收。据贺天才介绍,作为全国首家引入CDM机制的煤炭企业,依托煤层气开发,晋煤集团在《京都议定书》第一个减排期内共出售二氧化碳减排额度1135万吨,获得收益近7亿元。此外,晋煤集团正在借助资产重组,推动煤层气板块的上市工作。完成后,晋煤集团将拥有全国第一家煤层气全产业链的上市公司。

晋煤集团发展煤层气产业的路子,或可给予其他煤企、乃至非煤企业以启示。煤层气的“人气”越旺,越有利于整个产业早日走上规模化发展、降本增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