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到2030年太原起步区将形成产业集群

潇河产业园区将成为最具活力的黄金发展地带。

为加快深化转型综改,山西省委、省政府决定整合太原都市区内的太原高新技术开发区、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太原工业园区、晋中经济开发区、山西榆次工业园区以及山西科技创新城、山西大学城等园区,建立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先行先试,率先突破。

2017年3月,《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潇河产业园区太原起步区总体规划》和《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潇河产业园区晋中起步区总体规划》相继出台。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首批开工58个项目,总投资约2105亿元。作为全省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的首要抓手、转型综改示范的排头兵、开发区改革创新的突破口,太原和晋中起步区将在产业转型、创新驱动、区域协调、绿色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为全省做示范、立标杆。

记者近日就规划方案中涉及的产业、道路、供水、海绵城市等多项规划进行了走访调查,以期全方位展示太原、晋中起步区的发展蓝图。

2030年,太原起步区将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潇河产业园区太原起步区总体规划》分为中区、南区和北区,总面积约58平方公里。该规划涉及发展定位及规模、区域协调发展、空间管制规划、用地布局规划、综合交通系统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总体城市设计指引、市政工程规划、海绵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内容。规划范围北起太原西南铁路环线南侧规划路,南至规划文源路,西起规划人民路,东至大西铁路、太原市界,规划范围总面积57.3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30年,近期为2016年至2020年。

太原起步区总体定位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示范先导区,中部地区重要的现代产业集聚区,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为主的产业新区。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主要骨架路网和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一批大企业、大集团项目建成投产,成为太原都市区重要的产业集聚区。

到2025年,太原起步区道路交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分工明确的产业组团和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成为对区域有吸引力和对全省有示范性的产业新区。到2030年,太原起步区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到较高水平,引领示范区成为国家战略格局中的新兴产业高地;成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机相融、充满活力的新兴产业区。

在空间布局上,太原起步区将形成“一心、一轴、两带、多组团”的结构。“一心”:位于起步区中部潇河两岸的公共服务中心,规划形成集行政管理、政务服务、金融商务、文化会展、体育休闲、医疗卫生等功能于一体的潇河产业园区公共服务主中心,服务于整个潇河产业园区。“一轴”:文源路产业发展轴,沿文源路形成的近远期相结合的产业发展轴。“两带”:潇河生态、公共服务带和北格—同戈站配套生活带。“多组团”:在潇河南、北两区布局的多个工业、物流等产业组团及生活服务组团。

产业空间布局按照“产业组团——产业邻里单元”的结构模式,重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相对集中布局形成北格、张花、同戈站、辽西四个产业组团及多个产业邻里单元。产业邻里单元内部设置产业邻里中心。每处产业邻里中心用地规模3公顷至5公顷,配套商业商务设施、医疗体育设施、邻里公园等。

太原起步区南区:保留晋韵文化产业园

按照规划,太原起步区南区规划范围西至人民路,东至桃园堡路和北格西路,南至文源路,北至敦化街和姚村规划南一路,规划面积21.89平方公里。

南区依据起步区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结构,形成四个功能组团:同戈站居住组团,同戈站西侧形成一处工业组团,沿敦化街以南、大运路东西两侧各形成一处工业组团。

规划中,南区将结合现状布置两处居住区,同戈站居住区以及辽西村、桃园堡居住区。规划居住用地面积191.83公顷。

在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方面,分别规划有行政办公用地、文化设施用地、中小学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社会福利用地和文物古迹用地。其中,保留一处文化用地,即晋韵文化产业园,改造原同戈站小学作为居住区级文化设施,区域内设置2所小学、2所中学等。

商业服务业设施规划中,沿紫林路设置居住区级商业设施,沿文源路设置园区级商业设施,在文源路和桃园堡路交叉口西北设置专业市场用地,可兼容工业与仓储。

道路与交通设施方面,南区快速路为大运路和文源路,红线宽度66米;一级主干路为人民路、真武路、太太路、敦化街和紫林路,红线宽度60米。规划同时依据上位规划,落实轨道交通Z2、Z3线。规划地上社会停车场5处,地下停车场2处,公交首末站2处,公交车停保场1处。

太原起步区中区:沿潇河打造连续生态廊道和公共服务带

太原起步区中区规划范围北至规划小牛线,张花南路及姚村规划路,南至姚村规划路南一路与同戈站北路,西至人民路,东至大西高铁。规划总面积16.23平方公里。

中区依据起步区总体规划,重点落实“一心一带”空间结构。其中,“一心”指在生活配套轴与潇河生态公共服务带交点处,规划建设中心绿环,环绕布置多功能公共设施。“一带”指沿潇河打造连续生态廊道和公共服务带。

在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方面,文化设施用地包括图书馆、公共文化活动中心、科技馆、会展中心、文化活动用地、文化交流站等;教育科研用地包括教育培训用地、潇河两侧各设置一处教育科研用地、兼容商业商务用地,规划中学3座、小学6座,保留现状中等专业学校、保留并改造现状高等专业学校。

绿地与广场用地规划中,中心绿地沿潇河两岸滨水公园,环绕核心区各个服务设施形成中央绿环,同时沿滨河两岸形成带状生态湿地公园,共同构成中区生态环境与绿地景观核心。中区绿地与广场用地321.88公顷。

道路与交通设施方面,中区快速路为小牛线、大运路,红线宽度66米;一级主干路为姚村规划路、人民路、真武路、太太路,红线宽度60米。该区域内规划确定的轨道交通线路为三条,分别是沿姚村规划路的Z1号线、沿人民路的Z2号线,以及沿真武路的Z3号线。规划公共停车场15个。

太原起步区北区:规划三条轨道交通线

太原起步区北区规划范围西至人民路,东至大西高铁,南至规划小牛线及姚村规划路,北至辛村街,规划总面积20.56平方公里。

北区依据太原起步区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结构,形成四个功能组团。北格镇西侧形成一处工业组团,现状北格镇区形成一处居住组团,沿规划真武路以东、规划小牛线南北两侧各形成一处工业组团。

此外,北区结合现状布置了两处居住区,在北部结合北格镇规划一处居住区,在南部结合张花村规划一处居住区,总面积202.7公顷。

在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方面,教育科研用地将保留现状已建成的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山西工商学院校区等教育科研用地,沿太太路西侧新增一处教育科研用地。与此同时,北区还将规划3所小学、2所中学,规划2处体育设施用地,规划3处医疗卫生用地,规划2处社会福利用地,保留现状文物单位及历史风貌较好的建筑7处。

在绿地与广场用地规划中,沿真武路西侧规划100米宽景观绿带,结合居住区规划2处居住区级中心公园,围绕各产业邻里及小区邻里规划街头绿地,沿主干道、河道两侧规划防护绿带。

道路与交通设施方面,北区快速路为一纵一横,包含大运路、规划小牛线,红线宽度66米;主干路为四纵两横,包含人民路、北格西路、真武路、太太路、北格街、姚村规划路,红线宽度52米至60米。此外,北区规划有三条轨道交通线,分别为Z1、Z2、Z3线。

2030年,晋中起步区常住人口将达9万人

综改示范区潇河产业园区晋中起步区是示范区聚集创新资源、现代产业,引领创新驱动、产业转型的重要抓手。为了谋划布局好起步区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根据《太原都市区规划(2016—2040)》,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组织编制了《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潇河产业园区晋中起步区总体规划(2016—2030)》。

按照规划,晋中起步区将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示范先导区,中部地区重要的现代产业集聚区,以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现代物流等产业为主的产业新区。

按照规划,到2030年,晋中起步区常住人口将达9万人左右。规划区域总用地面积达43.4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34.30平方公里。

晋中起步区将形成“一心,两带,两轴,三组团”空间布局结构

按照规划,晋中起步区将形成“一心,两带,两轴,三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一心”是在起步区西部、潇河两岸集中布局的公共服务中心。包括商业金融、商业展览、行政办公、创新研发、管理咨询、教育培训、创业孵化、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设施。“两带”是两条生态带,即潇河生态廊道和沿潇河两岸布局的配套服务设施带以及同蒲生态廊道和沿同蒲铁路两侧布局的产业带。“两轴”指两条发展轴,即沿东长寿街的产业发展轴和沿中央绿地两侧的配套发展轴。“三组团”分别是三个产业组团,即河北产业组团、修文产业组团和铁东产业组团。

道路交通方面,规划区域道路由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构成。快速路与骨架性主干路构成城市干路系统,区域内主、次干路及支路组成集散道路系统。

构建“一横两纵”的快速路网。“一横”为连接示范区潇河产业园区太原区域、晋中区域的小牛线;“两纵”为连接晋中城区、示范区潇河产业园区的综合通道和汇通南路。

太原城市供水将建再生水泵站,晋中起步区用水接自太原

“城市供水系统要经历至少4道大工序。首先是从水源地取水,再经输水管道送入水厂,再经过供水管道进入供水加压泵房,输送进居民供水管网,最后才到达用户。”山西省水利厅水资源处处长陈博向记者介绍。

陈博表示,“具有完整而严密的城市供水系统与农村供水不同,城市供水水源的原水需经过一套完整而严密的供水系终送达用户端。原水由取水建筑物经严密的输水管道送入水厂,在水厂要进行澄清、消毒、除臭和除味、除铁、软化等多项复杂处理,达到城市供水水质标准后才能进入居民供水管网。”

根据预算,综合改革示范区太原起步区的最高日用水量约为26万立方米,其中常规水源用水量为14万立方米。供水系统分为生活用水和再生用水两个系统,常规水源将引黄原水为水源,非常规用水使用晋阳湖污水处理厂和汾东污水处理厂的水源。同时,在核心商务区、办公区、公园绿地、广场、学校及高品质住宅区设置直饮水系统,采用现代供水新技术,保障公众饮水安全。

此外,作为配套设施,太原起步区将新建一座每天用水量12万立方米的再生水泵站,再生水的供水管道沿道路布置,组成“六横六纵”的再生水管网系统。

按照规划,晋中起步区常规水源供水系统采用引黄水,太原城区市政供水系统作为应急水源。规划区域用水接自示范区太原起步区规划自来水厂。非常规水源从太原晋阳污水处理厂和晋中正阳污水处理厂沿姚村规划路和综合通道引入。

晋中起步区规划区域核心服务区设置直饮水系统,直饮水系统以地块或大型公共建筑为单位分散建设,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设置直饮水取水口。

排水系统实现雨污水完全分流,潇河按百年一遇标准改建防洪设施

一座城市的下水道,折射出一座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生活质量,考验着城市的“宜居”水平。那么,太原、晋中起步区究竟该如何解决排水问题?

记者了解到,太原起步区将以潇河为界,分两个区,采取雨污完全分流的排水系统。其中,北区污水将汇集到小牛线污水主管网,最终向西进入汾东污水处理厂;南区近期通过泵站送到人民路污水管网进入汾东污水处理厂,远期送入潇河产业园区太原片区潇河南污水处理厂。

太原起步区雨水管道系统则以潇河为界划分为南北2个雨水区,4个雨水管道系统。潇河以南为象峪河分区,分太太线东与文源路两个自排系统;潇河以北为潇河分区,分人民路泵站与小牛线泵站两个抽排系统,这里将主要通过泵站抽排的方式,排退雨水。

根据上述内容,太原市将在潇河以北利用三斗渠的基础上,沿真武路、辛村街路旁绿带规划两处大型雨水行泄通道;潇河以南沿人民路、同戈东路、文源路规划三处大型雨水行泄通道;潇河以北,规划建设两座调蓄池,潇河以南规划六座调蓄池。

按照规划,晋中起步区域雨水管渠干管设计标准为5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为50年一遇。雨水系统分为两个排水分区,潇河以北为一个排水分区,区内雨水经泵站提升后排入潇河。潇河以南为一个排水分区,区内雨水经收集后沿民生干渠排至象峪河。

为确保行洪安全,潇河将按百年一遇的标准改建防洪设施。潇河总宽度约500米,采用复式断面,主河槽宽约265米,主河槽外为二级滩地,河堤外两侧为缓洪滞洪区,单侧平均宽度约100米。

全力打造海绵城市,对潇河等河道进行生态化治理

海绵城市是国家最新提出的城市建设理念,通过建设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措施,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能够在雨季吸收雨水,并在旱季将雨水排出,同时还能对吸收的雨水进行净化,以防止城市的洪涝灾害,实现水的循环利用,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目前,海绵城市已经在多个城市试点建设,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过去是工业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在城市周围建设了大量的工厂,以生产各种高科技产品,为人们提供现代化高质量的生活。可是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人们只看到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和丰富的物质生活,没有发现变成灰色的天空和日益污浊的空气,更没有看到已经千疮百孔的城市。”太原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葛忻声告诉记者。“现在人们的生活富足,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生存环境上,人们渴望看到蓝蓝的天空,绿色的草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所以人们迫切希望改变城市现状,建设新型的更适合人们居住的绿色城市。在这一背景下,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在城市中建设生态系统,让城市更加贴近自然,并将各种资源统筹规划,降低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建设海绵城市,保护城市原有的生态系统,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设湿地、公园、草地,最大限度的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能够使城市的生态系统变得多样化,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实现城市和自然的共存。海绵城市的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实施屋顶绿化,当城市发生强降雨时,可以有效的截流雨水,减少雨水的溢流量,同时,还能对建筑起到节能保温的作用。”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梁仁旺教授介绍道。“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会破坏城市的水文特征,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较低,而且海绵城市能够充分利用自然界中的水,通过建立顺应自然的水循环系统,将雨水积蓄、渗透、净化、使用,以有效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在海绵城市建设之前应对城市原有的水文特征采取保护措施,划分开发边界,保证建设的湿地、绿地与原有的水文特征能够协调工作,组成统一的城市生态系统。”梁仁旺表示。

太原示范区内的海绵城市建设就是一大亮点,规划将形成“双廊为屏,潇水恋城,南北水绿交织,一心多核点缀,两带绿地相拥的宜人宜居现代产业新城”的总体生态格局。

其中,“双廊为屏”包括太原起步区北侧与东侧的生态屏障。“潇水恋城”指重点打造以潇河水系为主的核心景区,提升产业区景观品质,增强吸引力和集聚力。“南北水绿交织”指南北部水系及带状绿地形成生态骨架。“一心多核点缀”指中央绿心及各公共绿地、邻里中心绿地形成的生态绿地。“两带绿地相拥”指围绕太原起步区的“人”字形铁路防护绿带。

同时,太原起步区将改变传统的快速排水模式,转变为“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新型生态化、综合化排水模式,构建综合生态排水系统。建设中,大量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增加雨水下渗率。在学校、小区、工业、大型公共场所等地,兴建雨水调蓄设施,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率大于5%的目标。

规划区域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晋中起步区将加大低影响开发建设力度,地块内综合径流系数不得超过0.5。加强初期雨水源头控制,雨水管渠系统要具备初期雨水分流功能,利用下凹式绿地、雨水湿地和雨水花园处理净化初期雨水。

按照规划,还将对潇河等现有河道进行生态化治理,扩展亲水空间,营造湿地景观,增加水生植被,利用植物根系吸收、茎叶拦截等功能净化河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