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民生之本筑基提质 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九

就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增加居民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并将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为此,近年来四川在经济运行保持良好态势的基础上,将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就业岗位,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就业质量明显改善,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就业总量持续扩大十八大以来,四川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总量扩大、经济结构优化、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促进了就业岗位增加、就业规模扩大,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12—2016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12.6%、10%、8.5%、7.9%、7.7%,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增长,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效促进了就业。2016年,全省城乡就业总量4860万人,比2012年增加61.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5.4万人,年均增长0.3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0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就业人员1603万人,比2012年增加148万人;乡村就业人员3257万人,比2012年减少86.3万人。 图1:2012—2016年城乡就业总量(万人)(一)城镇新增就业人员逐年增加。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多项有关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呈逐年上升趋势,并超额完成预期目标。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104.1万人,比2012年增加14.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6万人,年均增长3.8%。五年来,城镇累计新增就业485.3万人,平均每年城镇新增就业97.1万人,均超额完成预期目标。(二)劳动力流向发生变化。从流动人口情况看,2012—2016年,流出省外人口逐年减少,流入省内人口逐年增加。2016年流出省外人口1001万人,比2012年减少68.1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7万人。流入省内人口由2012年的114.4万人增加到125.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8万人。从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情况看,2012年以来,全省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由2414.6增加到2016年的2491.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9.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从2014年开始发生改变,省内转移由逐年下降趋势转变为逐年上升,省外转移由逐年上升趋势转变为逐年下降。2014—2016年,省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共增加41.6万人,省外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共减少20.7万人。从返乡创业人员情况看,5年来共促进33.1万人返乡创业,平均每年促进返乡创业人员6.62万人。图2:2012—2016年全省劳动力省内、省外转移趋势(万人)(三)大学生就业工作成绩显著。五年来,四川坚持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发展经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着力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能力,引导高校毕业生更好地就业创业。2016年,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39.4万人,比2012年增加12.8万人,年均增长10.3%。就业率86.11%,比2012年提高1.24个百分点。(四)登记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经济的平稳发展,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使全省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2012—2016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4.1%左右,低于全省4.5%的控制目标和国家5%的控制目标。二、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城乡就业结构进一步调整。2012—2016年,全省城镇化率由43.53%提高到49.21%,平均每年提高1.42个百分点。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就业人员保持高速增长,城镇就业人员比例进一步提升。城镇就业人员由2012年末的1455万人增加到2016年末的160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7万人;城乡就业人员比重由30.3:69.7调整为33:67,城镇就业人员比例年均提高0.7个百分点。(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产业就业吸纳能力较强。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占比由2012年的41.5:25.7:32.8调整为2016年的37.6:26.8:35.6。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总量及就业人员占比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由1233.2万人增加到1302.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7.3万人,年均增长1.38%;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由1573.8万人增加到1730.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9.1万人,年均增长2.4%。从吸纳就业能力看,2016年,第二产业平均每100万元增加值吸纳就业10.7人,比第三产业高2.1人,比第一产业高8.6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2人。图3:2012—2016年一、二、三产就业人员占比(%)(三)行业内部就业结构符合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新兴产业的趋势。2016年,全部单位就业人员4860万人,比2012年增长1.29%。其中第二产业的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和制造业就业人员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分别增长44.91%、9.69%、4.05%;采矿业就业人员下降13.53%。第三产业的14个行业中11个行业就业人员不同幅度增长,增幅较大的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幅分别为:103.58%、50.2%、42.55%、35.24%、29.23%和21.55%。三、就业质量全面提升(一)劳动者工资水平不断提高。近五年,就业人员工资及最低工资水平得到有效提升。2016年,城镇全部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54425元,比2012年增加18552元,增长51.7%。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档由2012年的1050调整为1500元,小时最低工资最高档由11元调整为15.7元。就业低收入群体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对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积极作用。(二)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参保规模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费用逐年增加,保障能力明显增强。2016年末,全省参加城乡基本养老保险总人数达5210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2157.6万人,比2012年增加542.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35.6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分别为5662.8万人、702万人、799.1万人、713.1万人,比2012年分别增加3273.7万人、116.5万人、109.7万人、58.7 万人。社会保障面的不断扩大对保障就业、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三)劳动关系进一步规范。2016年,全省出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实施意见》,开展了系列监察执法工作,有效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和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全省全部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4.5%,比2012年提高6.2个百分点;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90.5%,比2012年提高3.2个百分点。有关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和调解成功率分别为97.2%和63.7%。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达99.9%。(四)劳动者素质进一步提高。五年来,四川省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开展人才队伍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有效提高就业者文化素质。从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看,2015年,全部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8.82年,比2010年增加0.64年。其中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10.55年,比2010年增加0.64年;乡村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7.55年,比2010年增加0.46年。从新增人才及职业培训情况看,2012—2016年,全省共新增高技能人才53.2万人,平均每年新增10.64万人;培训农民工353.2万人,平均每年培训70.6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