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温江:全力以赴打造人才高地 筑牢产业发展支撑

温江区聘请浙大知名专家学者作为成都医学城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成都医学城三医创新中心本报记者马丁摄

“蓉漂”人才荟——走进浙江大学双选会

核心提示

城市的发展需要产业支撑,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支撑。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人才是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

11月17日,“蓉漂”人才荟——走进浙江大学系列活动在杭州举行。活动期间,温江区组织近50家企事业单位到浙江大学招贤纳士,最高年薪150万元。还聘请田景奎等7名浙大知名专家学者和浙大校友作为成都医学城专家咨询委员会特聘专家,为温江发展争取专家、人才智力支持。

本次活动受到莘莘学子的热烈追捧。“双选会让我感到很亲切,我本来就是川籍学生,看到成都有这么大规模的双选会来到自己的学校,就像家人来到一般。我自己对温江也很了解,也看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我很希望能到温江工作。”浙江大学研究生王亚对来自家乡的双选会分外关注。而获聘为成都医学城专家咨询委员会特聘专家的浙江大学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李永泉更是对温江竖起大拇指:“温江已经网罗了一批业界知名专家学者为温江发展出谋划策、献智献力,这种对高端人才的柔性引进值得地方政府学习借鉴。”

“当前温江正处于转型提升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比任何时候都亟需人才、渴望人才。”温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温江区紧紧围绕“五个之城”建设,落实成都“产业新政50条”,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创新人力资源要素供给,为全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智力支持。温江正把“招揽天下英才”作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金钥匙”,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不吝投入保障人才。

打造政策洼地

鼓励人才创新创业

武迪蒙是温江众多创业者中的一位。当初选择来温江创业,看中的正是成都医学城的产业定位和温江区的相关政策优势。“我的公司主要是生产医疗用品的,很符合成都医学城的定位,而且温江政策上的支持也减轻了我在创业之初的负担。”武迪蒙的医疗用品公司位于成都医学城三医创新中心,一栋四层的办公楼涵盖了产品设计、生产以及行政办公用途,“按照温江区的相关政策,我在租用办公楼和装修等方面都得到了补贴,这个补贴对公司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释放政策红利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温江渴求人才的诚意体现。为了进一步鼓励各类人才来温江创新创业,今年,温江区先后出台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新政30条、人才安居工程实施细则,制定加强青年人才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形成了覆盖全面的人才政策体系。“我们秉持‘政府管两端、市场管中间’的人才工作理念,在政府层面优先考虑如何吸引高端人才、做实青年人才基础,使政策更加精准、更加务实、更加有效。”温江区相关负责人说。

针对高层次人才的政策突出“重金引才”。如在创业项目资助上,启动资金支持额度最高可达到1000万元,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顶尖人才创业项目,可给予最高8000万元资金支持,特别优秀的给予最高1亿元的支持。根据高层次人才个人和所在企业实际贡献,按年工资性收入分五个档次给予最高7万元/年的个人薪酬奖励。针对青年人才的政策突出“培育扶持”。如对取得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国家资格的青年人才,按1000元—6000元/人进行奖励;对参加高级技师继续提升培训合格的青年人才,按照1000/人标准进行补贴。

在对各层次人才分类提供政策支持的基础上,温江区将住房保障作为普惠性服务内容,确保各类人才住有所居。“前期,我们已经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和区内重点企业中3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购房资格作了认定。今后,将常态化为高端人才提供购房支持。”在实施差异化限购政策的同时,温江区制定的人才安居实施细则,将为产业紧缺人才提供60—180平方米的人才公寓。“我们提供了多种安居方式供区内人才选择,除了租购人才公寓,也可选择享受租房和购房补贴,目的就在于满足人才的不同住房需求。”

构筑产业高地

培育人才发展沃土

“三医两养一高地”是温江区发展的产业定位,围绕这一定位,温江正在奋力建设“三医融合”产业之城,构建产业生态圈,布局了成都医学城、成都健康服务业集聚区、国家级农高区“三大战区”,奋力打造健康产业高地。目前,成都医学城已有生物医学类企业、研发机构100多家,其中既有海思科、爱斯特等生物医药企业,也有八一康复中心、博奥生物等知名医疗服务和研发机构。成都健康服务业集聚区吸引了太平保险、泰康保险等行业巨头,丰隆国际医院、美国联合医疗集团等项目也纷纷落户温江。国家级农高区将高端康养和生态旅游作为发展目标,现已拥有恒大养生谷、凤凰康养文旅小镇、中国人寿“国寿嘉园”等多个重量级项目。

“其中,我们把生物医药作为城市产业的命脉,成都医学城作为全市四大创新型园区之一,已经成为四川省、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的主阵地。”温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半径30公里范围内,聚集了20多家国家级生物医学类研究院、实验室和52所高等院校,拥有“两院”院士37人和342万各类人才资源,小微企业孵化器超过80万平方米,聚集了华西医院、百利、百裕等一批高端医疗机构和重点医药企业。

而温江良好的产业基础在人才招引中的优势地位已经逐步显现。今年,温江区借助现有产业基础,深入实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加大国家“千人计划”、四川省“千人计划”“成都蓉漂计划”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截至目前,全区拥有成都市以上人才计划专家32人,顶尖创新创业团队4个。柔性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两院院士、学术带头人等31人。

坚持以项目聚人才、以人才引项目。今年,药明康德、肽坦生物、景泽生物、联东U谷等多个项目与该区签约。众多项目落地温江,不但进一步夯实了温江“三医”产业基础,还为温江带来大批人才。而产业基础和人才发展也在温江实现了良性循环:良好产业基础为人才个人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人才发展也为产业发展带来更多智慧。

加强协同创新

搭建人尽其才平台

“创新是新一轮发展的源动力,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创新能力的源头,企业是决定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因此政产学研用要形成战略同盟和利益共同体,共同构建贯通创新链、融入产业链、对接资本链的高新技术服务体系。”我市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如此定调协同创新。

在推动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知识资本化、市场化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大学和市场三方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因此,温江区创新实施了“一个脑袋+两只手”的协同创新模式。推进“一个脑袋+两只手”的协同创新模式,温江有其天然的优势。域内拥有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19所,在校师生接近20万人,这些创新资源,都是推动温江城市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医药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平台相继成立,校地合作的成果已初步显现。

温江还积极向外借智聚力。今年以来,国内,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药学院、浙江大学工研院等十余所高校相继“握手”温江;国外,温江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药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展合作,已建和在建的创新载体达200万平方米。

在推动校地协同创新的同时,温江还在企业与院校之间扮“红娘”,促成区内多家企业与高校成功牵手。目前已建成通德药业—四川大学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大帝汉克生物—西华大学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等协同创新平台。“无论是校地合作平台,还是企校创新平台,它们都依赖于高校的人才资源。一方面,这为高校教师和科研团队的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市场渠道;另一方面,借助于高校人才的智力资源优势,有效推动了地方创新和企业成长。”正是基于对协同创新的充分认识,温江提出要打造“高智经济圈”,广泛借助国内外各类高校研发团队、顶级专家人才的“最强大脑”,为“三医两养一高地”建设汇智聚力。

在“‘蓉漂’人才荟——走进浙江大学”活动现场,记者看到,“把最优厚的城市礼遇给予最优秀的人才”这一标语醒目而又温暖人心。相信温江在“人才优先发展”的旗帜下,通过夯实产业基础、加码政策支持、推动协同创新,必将聚八方英才、兴产业之城。

潘军本报记者李颖配图除署名外由温江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