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产业升级 为成都新常态注入动力源泉

今年7月31日,“成都造”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的机头部分在中航工业成飞民机产业园内装配下线。C919,这款万众瞩目的国产大型客机,其“脑袋”、“眼睛”都是“成都造”。成都在航空领域的实力可见一斑。

从“产业倍增”到“产业升级”

2011年

成都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大力实施五大兴市战略,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其中一大战略就是要实施产业倍增。

2014年

成都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进一步把“产业倍增”战略调整为“产业升级”战略。

产业升级的方向,就是要大力构建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实现更具活力、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成都经济进入新常态。

产业升级是经济新常态的应有之义。没有产业升级,就没有更加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增长,就没有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更没有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的创新驱动。经济新常态,产业是基础。

实践表明,成都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科学优化市域生产力布局、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功能,积极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着力培育三产联动、创新驱动、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深入推进了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为成都经济新常态注入更加强劲、持久的动力源泉。

调结构

迈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

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是核心。成都的产业结构调整,就是要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从而迈向高端的产业和产业的高端。

C919,这款万众瞩目的国产大型客机,即将在2015年底首飞,未来将与空客和波音一道在国际大型客机制造业中形成并立的格局。而C919的“脑袋”、“眼睛”都是“成都造”。成都在航空领域的实力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成都在航天领域也毫不逊色。说起神九、神十、天宫一号等航天器,圈内人都知道上面有不少“成都造”,高度信号盒、膜盒组合件、压力信号器等等都是。

航空航天产业的快速崛起,是成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典型缩影。

成都深刻认识到,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是核心。成都的产业结构调整,就是要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迈向高端的产业和产业的高端。

以“产业升级”战略为统揽,突出高端化取向,成都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同时,按照“成链集群”的发展思路,围绕重点培育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紧扣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缺失环节和薄弱环节,集中力量引进在产业链中拥有核心技术、占据价值高端、起着决定作用的补链项目、强链项目和扩链项目。

先进制造业方面,成都提出了工业“1313”发展战略,即构建1个“层次分明、优势突出、生态高效”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明确“突出发展、加快发展、优化发展”3个发展层级,重点推进13个产业。就其中的汽车产业而言,一汽大众新捷达、新速腾,沃尔沃S60L,一汽丰田普拉多、考斯特,吉利全球鹰SUV……从发动机研发制造到零部件生产,再到整车组装等组成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大型产业集群已经在蓉成型。统计显示,2013年,实现整车(整机)产量73.2万辆,增长95.1%。

同时,成都汽车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领先增长的态势日益明显,2013年全年对工业增长贡献近七成,这两大产业已经成为成都工业异军突起的突破口。

现代服务业方面,成都强化“顶层设计”,出台了《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服务业核心城市的意见》,明确了成都到2020年初步建成服务业核心城市,并将具有“运筹决策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三大核心功能,同时从“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楼宇经济提质增效”“打造国际化平台”“传统服务业创新发展”四个方面推动转型升级。

作为高端服务业经济形态,总部经济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中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成都通过做大总部经济,以建设服务业核心城市。如今,落户成都市的世界500强企业达262家。《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12-2013)》显示,成都总部经济发展实力居中西部城市第一位,在全国排名第八。

2011年至2013年,成都的三次产业结构比分别为:4.8∶45.9∶49.3、4.3∶46.6∶49.1和3.9∶45.9∶50.2,产业结构越来越优化,越来越迈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

产业体系追求高端产业,产业链条追求产业高端———成都产业结构调整的路线坚定不移。

优布局

全域均衡中有区域重点

推进产业升级,布局优化是关键。成都坚持统筹规划、错位发展,调整优化市域各圈层的产业布局,加快形成分工明确、梯次衔接、联动发展的市域产业发展新格局。

2013年初,金牛区关闭区属荷花池市场,原有的6000余户商家则陆续搬迁到了新都区新建的成都国际商贸城。作为产业承接地的新都区,不仅承接了荷花池市场,还建设了包括海峡茶城、海宁皮革城、西部电子交易中心、西部物流港等多个项目,共有20多个。

荷花池市场只是已经关闭的传统批发市场中的一个。按照“北改”规划,涉及的专业批发市场有118个。3年来,成都市“北改”中共关闭调迁传统商业市场、货运场站和建材市场45个,腾出土地约4800亩。城北片区主营业态得以升级,空间布局更加优化,曾经的“北乱”也正崛起为日新月异的“财富城北”。

“北改”的三年,也是城北产业结构调整的三年,更是城北产业布局优化的三年。

按照《“北改”片区产业布局规划》和《“北改”片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北改”产业空间布局的“三原则”:绕城高速以内不再新建批发市场;绕城高速以内不再保留现货批发市场、物流作业区及制造业,逐步实施外迁;在总体规划明确的产业功能区内优先发展主导产业,重点建设服务业集聚区,打造产业城北。

成都深刻认识到,推进产业升级,布局优化是关键。成都坚持统筹规划、错位发展,调整优化市域各圈层的产业布局,加快形成分工明确、梯次衔接、联动发展的市域产业发展新格局。

“北改”中的产业布局,体现了全域均衡发展的理念。因为“北改”工程直接推动中心城区生产力布局改造和传统业态转型,是实现一圈层“头雁高飞”的重要抓手;而且,“北改”工程直接涉及二圈层的新都和郫县,新都又是传统商圈调迁的重要承接地,加之“北改”工程实施区位于成德绵经济带的起点,对于推动市域经济的圈层融合和成都经济区的联动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立城优城”的另一龙头项目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建设,同样如此。规划中涉及到多个县市区,不仅贯通了成都市域经济的三大圈层,而且把成都市域经济圈和泛成都经济圈紧密联系起来。

当然,全域均衡中又有区域重点,全域均衡也离不开区域重点。

比如,电子信息产业采取“一业多园”的空间布局方式,以高新区为核心区域,辐射带动包括双流、崇州、温江、郫县等区域错位发展、配套发展、联动发展,从而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而汽车产业则以经开区为核心,推动龙泉驿、青白江、新都和金堂“一区四园”一体发展,着力打造汽车、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集聚区。

又比如,日益增多的企业总部正在成都内形成新的聚集。高新区偏重于吸引高新技术类企业总部,武侯区注重打造现代服务业总部基地,轨道交通成为金牛区总部经济的特色……每个区域在打造总部经济产业形态时都各有偏重。具体而言,在城南,是以吸纳全球知名企业为主的新川创新科技园;在东边的龙泉,天府新区国际汽车城则集聚了大众、丰田、沃尔沃、吉利等知名品牌汽车,另外还有龙潭总部经济城、青羊工业总部基地……这形成了具有较为明显梯度的空间分布格局。

全域均衡中有区域重点,区域重点促进全域均衡———成都优化产业布局的蓝图清晰可见。

强创新

从成都制造到成都智造

推进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是动力。成都着力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抓紧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政企金协同的区域创新体系。

今年举办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中,刷新了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度的和谐号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格外引人注目,中国由高铁技术的输入国一跃成为输出国。西南交通大学则在高铁自主创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多数高速动车组车辆上线前的试验,都在位于成都的西南交大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

长久以来,成都对这所在轨道交通研究领域有着显著成果的高校颇为在意,尤其是高铁的发展使得双方合作日益提速———西南交大天府新区研究院便是校地合作的典范之一:占地340亩的产业园区,即将建成一期1.5万平方米的厂区,围绕高铁配套项目的铁路货车、动车组制动摩擦片项目等已经落地。

大力推进校地合作、进行科技创新是成都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成都深刻认识到,推进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是动力。成都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着力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抓紧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政企金协同的区域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需要有科学的规划。成都启动创新型城市“161”总体部署,发布《成都市加快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方案(2014-2017年)》,提出到2017年,建成领先西部、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城市,初步建成中西部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城市、国际知名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六大工程”成为全市科技工作的重点,包括企业能力提升工程、产业升级牵引工程、区域创新示范工程、校院地协同创新工程、科技人才发展工程和创新环境优化工程。为此,成都每年拿出10亿元财政资金,强力保障六大工程顺利推进实施。

科技创新需要有政策的激励。成都市发布《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蓉十条”,紧扣成都市产业发展方向,在涉及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方面有诸多突破,旨在最大程度激发在蓉高校院所科技创新的活力。

科技创新需要有产业的支撑。如今在成都高新区集聚的不仅有英特尔、戴尔、联想、赛门铁克等世界IT“豪门”,也有恒图科技、迈普科技、九州电子等植根本土的电子信息优势企业,业务领域涵盖IT制造、软件研发、移动互联、系统集成、信息安全等完整IT产业链。

科技创新需要有良好的环境。成都是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到中国十大创新型城市、中国软件名城,以及落户西部的首个专利审查协作中心。在清华大学发布的“2014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总体排名中,成都居全国第五。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全年软件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91.1亿元,同比增长24.3%。其中,软件业务收入1550.8亿元,同比增长21.8%,约占整个西部地区软件业务收入的50%,稳居中西部之首。

近年来,在推进产业升级过程中,成都始终坚持强化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有力促进了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有效提高了生产要素产出率,不断推动“智造成都”加速形成吸聚创新要素的强大磁场。

成都制造不断迈向高端,成都智造成为城市名片———成都强化科技创新的方向旗帜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