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榆林在推动转型升级中加快追赶超越步伐

今年春节期间,榆林围绕“乡愁”“年味”,创新策划了“陕北过大年”等丰富多彩的年俗旅游文化活动,让更多人通过独具特色的陕北年文化走进陕北,认识榆林。陕北年文化展示活动不仅为当地百姓带来丰富体验,也让榆林旅游文化品牌的影响力走向全国,助推榆林转型发展。

这只是榆林创新转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榆林以“创新引领、主动转型”战略为统揽,全面打造新兴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先行区、陕甘宁革命老区统筹城乡试验区、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中国内陆开放开发战略新高地“三区一高地”,推动能源化工产业链延伸,大力发展新能源,推进现代农业、服务业协同快速发展,加快追赶超越步伐。

推动能化工产业迈向高端

榆林产业发展的重点是能化,转型升级的难点也在能化。该市抓住当前倒逼转型的有利时机,围绕特色能源优势产业和“三个转化”要求,以超百亿元重大资源转化项目为抓手,积极谋划实施工业经济“三年大转型、大调整”行动计划,实现能化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力争2020年煤炭就地转化率提高到50%。

同时,榆林全面打响煤炭转化转型攻坚战。一方面,鼓励有能力的煤炭企业加快转型,向新兴产业和新的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引导煤炭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延伸产业链条,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油混炼等实现了大型化、规模化、产业化,被列为联合国“清洁煤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延长集团靖边园区煤油气资源综合转化项目、中煤榆横煤制烯烃项目、陕西有色煤电铝镁一体化项目等3个超百亿元资源深度转化项目已建成投产,全球首个煤油混炼工业示范项目——延长煤油混炼项目开始运行。按照“优煤、稳油、扩气、增电、强化工”的思路,该市全面构建高端化、多元化、集群化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加快能化产业工艺、产品、技术和产业链升级,推动能化基地建设高端化、多元化、集群化发展。着力推动国家级煤清洁利用示范城市建设。去年,榆林新批煤电装机398万千瓦,新增煤化工产能200万吨,成为全国煤制烯烃产能第一大市;神木锦丰源、陕煤化乾元公司等粉煤热解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兰炭在国家层面被列为洁净煤,成为京津冀鲁地区替换烟煤的主力军。

打造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环境

榆林市以国家高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经济开发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载体,深入推进农业“193”、工业“222”科技工程及科技型企业“333”行动计划,以科技特派员、农业“星创天地”、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服务年为抓手,以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为突破,着力打造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环境,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到2020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50%以上。

2016年,榆林设立1.5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大型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被列为全省首个重点产业创新链。累计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建成2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重点实验室及39个科技园区和示范基地,组建了兰炭、煤化工、金属镁、红枣、羊子6个产业技术联盟,科技型企业产值增长14%。

同时,该市联合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16所高校和市内102家企业共同成立了榆林市产学研合作联盟。实施了35个重大科技专项,支持镁节能多联产循环经济产业化等20多个重大产业化项目。全市科技型企业达216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

推进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

榆林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瞄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文化旅游等一大批非资源型特色产业,寻求突破发展。2016年,非能源工业投资增长36.7%,产值增加15.5%,迅速崛起的非煤产业,正成为榆林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榆林现代农业持续壮大,2016年新增优质山地苹果8万亩,新认定市级农业园区16个,粮食总产量突破160万吨。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神木银丰陶瓷、定边智诚润滑油等一批转型项目建成投产,新增新能源装机290万千瓦,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1.1%。神南“煤亮子”平台上线运营,新注册电商企业436户,久旭快递物流园、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米脂服务中心建成投运,“互联网+”助推传统服务业加速转型。

榆林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小壕兔风电场、砖井光伏电站、靖边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等项目建设,新增新能源装机80万千瓦以上。同时,建成佳县多晶硅、绥德镁合金项目,推进陕西有色新材料二期工程,加快煤基石蜡、陶瓷膜、碳纤维等项目落地,初步形成能源、新能源、非能源产业多元发展的新格局。

今年1至2月,榆林经济稳中有进,全市76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42.20亿元,同比增长38.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61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一产投资0.64亿元;二产投资22.39亿元,三产投资16.58亿元。通过一二三产联动发展,榆林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正由“资源型榆林”向“创新型榆林”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