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崇明新型农旅产业吸引外乡客投资创业

“为什么来崇明?”我面前的刘海清,“70后”、个子不高,一口典型的“川普”,一听就非本地人。但比起求学后鲜少回乡的我,自称“海清大叔”的他对脚下这块土地更为熟悉。在崇明岛港西镇北双村——离我父亲出生、长大的双津村两里地不到的“隔壁村”,刘海清租下150亩地办农业合作社,经营名叫“半日闲”的农庄已有两年多。对我的问题,刘海清答得爽快:“就是喜欢崇明这块地方。”

2009年,连接崇明岛与上海市区的长江隧桥通车,当时在一家知名通讯公司工作的刘海清第一次踏上崇明岛。“就是那一阵,来岛上玩的人一下子多了,城区马路上成日停满大巴车,都是游客”,父亲恍悟。但刘海清没成为岛上的过客,在IT业打拼了十几年的他在朋友的错愕中辞了工作,决心来崇明搞农业。

青砖黑瓦、木屋小舍,绿树成荫、农田环绕,瓜果飘香、鸡犬相闻,鸟鸣蝉叫、炊烟袅袅……刘海清说,很多人心里都有个“田园梦”,但放不下城市的生活、工作、还不错的薪资待遇。这几天在“半日闲”过春节的是从上海市区来的一群退休教师,65岁的盛智仁插话说,“能发现农村的机遇和‘宝’,是能力,也是魄力。”

盛智仁曾在崇明插队落户8年,当过生产队长,“当年‘管’的也有百多亩地。”“但那时条件苦,没有自来水、电灯,大一点的煤油灯也舍不得点……”如今的崇明农村,让盛智仁觉得既亲切又“不一样了”。同行者说,以前来过崇明东滩、西沙一些景点,但这种“浸泡式”原生态农村休闲体验,还是第一次。

“投入了多少?收回来了吗?”父亲代我发问。“做农业,不能急功近利”,刘海清说,三个合伙人的前期投入不计入成本核算,“我们关心当期能否良性发展。做得慢一点,稳一点,按照我们的方式一步步发展。”

除了休闲旅游,“半日闲”还经营“田间直达餐桌”的蔬菜配送业务,目前已有百余家订户。43岁的北双村人沈琴是这里的客户经理,“客户通过微信平台点菜,我们根据时令进行配送。采摘后,经过镇上检测站的检测再包装,用‘黑猫宅急便’送到客户家中。每周一次,不少于8个品种、8斤蔬菜。”农忙时,合作社请当地村民帮忙务农,农庄的厨师也是村民。“品种多样,保证质量”,刘海清说,北双村和周边村的4000多亩地都是合作社的战略合作伙伴,资源共享,“村民知道我们这儿有渠道,也会把自家种的黄金瓜、白扁豆等崇明特色农产品拿来。”

资源共享的不仅是农产品,在县农委牵头下,岛上农业旅游景点、农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型家庭农场等自发组成了“崇明农旅联盟”,目前已有近50家会员单位。仅在北双村,离“半日闲”不远还有“假日岛”和“宁静湾”两个农庄。“‘假日岛’以草莓采摘为特色,‘宁静湾’的园林绿化很漂亮,我们的优势是朋友圈广。”“半日闲”的客房资源不足,周边的农庄弥补了这一缺失,刘海清说,发展崇明农旅“单打独斗不行,只有合作,没有竞争”。

北双村有全县第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特殊家庭孩子的工作站——小英工作站,“半日闲”与工作站合办儿童农业科普基地,让前来游玩的市区儿童与乡村留守儿童互助参与农业科普主题活动。农庄里还有儿童地质科普基地,孩子们在模拟矿石挖掘场里“挖宝石”,边玩边学,流连忘返。

“盼望政策更支持。”今年崇明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对“开心农场”做了专门解释,对刘海清和“半日闲”来说是一大利好。“开心农场”是啥?作为崇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出的一项新举措,通过整合农村土地、房屋、农作物等资源,发展集农事体验、农业观光、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农旅结合模式。“说得直白些,这是升级版农家乐,也是‘半日闲’想发展的模式。让农业的非食用价值发挥到最大。”

“农村变了,物质条件好了,缺的是如何发现资源、利用资源的观念。”告别“半日闲”农庄,父亲说,报社出的题好——“农村里多的是老人和小孩,年轻人奔着城市的机会去,到了‘重新发现家乡’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