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浦东签署文化产品合作意向金额5372万元

为期两天的浦东首届公共文化产品服务采购大会上周六落下帷幕。最新统计显示,两天内参观人次达到11776,回收市民观察员问卷1300份,签署合作意向书171份,涉及文化服务产品总金额5372万元。

一场事先并未做太多宣传推广,只是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采购会,为什么会吸引这么多圈内圈外人士参与?

“文化观察员”现场挑节目

“文采会现场到了,大家拿好文化需求表,赶紧下车。到了展馆,各自分头参观,看到中意的文化服务产品,就在意向表上记下来,我们回去统一研究。”浦东文采会开幕当天下午,两辆大巴停在展览馆门前。车门一打开,100多位市民下车,他们手里都拿着一支笔和一张纸,纸上写着“曹路镇文化需求调研”几个字。原来,这100多位市民是曹路镇各村、居委,各所中小学校,各类企业的文化代表,受镇里的邀请,来到文采会现场,为自己的村居或单位挑选文化节目。

一进展馆,几位阿姨就被眼前的表演吸引了:声光电背景下,身着山水创意旗袍的模特翩翩走来;钟鼓丝乐演奏让人仿佛看到了十里桃花。在另一些展台前,也有代表驻足:“一座电话亭也能变成一个图书馆。”“现在中国诗词火了,这家文化学堂讲读诗词很有特色。”

整个下午,“文化观察员”仔细看了文采会上的参展项目,每个人的需求调研表上写满了看中的文化项目编号、名称,甚至还有预期该项目参与人数及其需求紧迫度。

“不虚此行,大开眼界!”乘坐大巴离开展馆时,车上很多人都发出这样的感叹。

文采会是“去中介化”探索

文采会期间,浦东30多个街镇全部派出文化观察团,有的十几人一组,有的人数达到上百人。很多街镇的阿姨开玩笑说,除了参加相亲活动,就属参观文采会大家积极性最高了。

为何积极性这么高?曹路镇党委委员汤乃慧认为,这是因为文采会的组织形式击中市民文化需求的痛点。“基层文化需求很大,我们社区里既有空巢老人,又有留守儿童;既有上了年纪的上海本乡本土人,又有新上海人……他们生活在这座国际大都市里,需要不同的文化产品,渴望不同的文化慰藉。”

长久以来,公共文化不能完全满足这样的需求。“基层采购文化产品,不是缺钱,而是缺渠道,缺眼界。”汤乃慧说,一般基层预订下一年度文化产品时,会有一份采购目录,看目录下单即可。尽管目录上的文化项目五花八门,但往往表现形式比较老套。另一方面,负责采购的人也倾向于采购熟悉的产品。“这样最保险,但结果往往是政府付了钱,老百姓还是不过瘾。”

某种程度上,文采会是一次“去中介化”的探索,它通过搭建扁平化的购买平台,将文化产品供需双方直接聚在一起。基层群众可以自己到现场选购文化产品;大量民间文艺团体、组织有了一展身手的舞台,双方需求之间不再隔着若干证书,几层审批。

供需双方对接打造全新平台

文采会不仅是个展会,对浦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具有长远影响。展会期间,浦东新区公共文化服务协作联盟正式成立,将有助于完善供需双方常态化沟通渠道。当日,浦东公共文化服务采购APP上线,力求打造“文化淘宝”,实现供需双方全天候线上对接。浦东还将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顶层设计,加强制度保障。浦东发布了资助公共文化建设政策,内容涵盖公益性文化活动项目,社会力量建设的公益性文化设施,优秀人才和文艺作品等资助办法,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浦东的公共文化建设。

“文采会通过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引导供需双方共同扩展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种类和内涵。”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浦东年均投入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约1亿元,召开文采会是政府实现职能转变的内在要求,希望改变公共文化服务的配送形式,为供需双方对接打造全新的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