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生态+”成为崇明发展重要引擎

一个细节令许多崇明的干部记忆犹新:前些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官员到崇明考察,站在东滩湿地上,那位官员十分激动地说,“你们崇明是个多么富有的地方啊!”这些年来,崇明的干部和百姓,越来越深刻体会到“富有”的含义。

“水清土净,空气清新”是一种富有。

最新统计显示,崇明的森林覆盖率已近24%,大气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一级标准,空气优良天数占全年的九成以上,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为每立方厘米1000到2000个,是大都市的百倍以上,这些指标都让中心城区的市民无比艳羡。

从新世纪初确立“生态岛”定位至今,崇明生态岛建设已走过10多个年头。

坚持生态立岛“一张蓝图绘到底”,是历届崇明县委、县政府领导的不懈努力与追求。

面向“十三五”,崇明又提出了“生态+”的发展理念。

这对崇明而言,将是更高层面的“富有”。

什么是“生态+”?“生态岛建设绝不止修修路、治治水、种种树这么简单,一方面是保护和改善环境,另一方面是实现更高要求的发展。

‘生态+’发展战略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推进生态与产业、科技、民生等的融合发展,不断充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

”崇明县委书记马乐声说。

为什么提出“生态+”“生态+”,前提条件是厚植生态优势。

十几年的生态岛建设,崇明经历过艰辛,但最终尝到了甜头。

崇明也曾走过传统工业发展的道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崇明的小工业还很红火,远东阿里斯顿电冰箱、葵花牌电风扇等产品名声远扬,但到九十年代后期就逐渐没有了竞争力:受交通、人才等掣肘,崇明发展传统工业困难重重。

2001年,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要将崇明建设为生态岛。

这条路没有先例可循,没有样板可参照,当时崇明一些干部群众也有过疑惑:其他郊区大楼一栋一栋拔地而起,经济总量逐年攀升,可崇明却要坚守“生态”,是不是有点划不来?特别是2009年长江隧桥通车、2011年崇启大桥开通后,崇明的不少干部也曾“摩拳擦掌”,觉得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到来了。

不过,生态岛建设的目标依然不可动摇。

面对质疑,崇明主政者们始终坚持算整体账、算长远账,放弃以生态资源消耗换取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抵住交通条件改善等各种“诱惑”,专心投入生态建设。

“建设生态岛必须牺牲眼前的一点小小利益,才能累积生态优势和生态资本。

”十年树木,木初成荫。

经过十多年生态岛建设,崇明已走出了“还欠账、补缺漏”的阶段,生态建设的基础体系已经形成。

“厚植10年的生态优势和生态资本,如今已到了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临界点。

今后,崇明将从生态建设向风景塑造转变,从还债补缺向功能提升转变,从基础性的生态保育向主动性的‘生态+’转变,使生态岛建设释放更多‘生态红利’,广大市民享受更多‘绿色福利’。

”马乐声说。

“生态+”战略,是基于地区自然禀赋、基于上海发展战略要求定下来的,崇明将要探索一条可持续生态发展之路。

崇明县发改委主任顾惠明告诉,传统模式下,区域发展往往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生态”模式。

“我们的模式,是先做‘生态’,后做‘+’,让生态成为衡量各种经济社会活动的标尺。

”“生态+”,加什么此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崇明生态岛国际评估报告》,把崇明生态岛作为典型案例编入它的绿色经济教材,向全球42个岛国推荐,理由之一就是崇明的生态岛建设是自然、经济、社会建设的综合体,这背后就有“生态+”的功劳。

传统产业和“生态+”深度融合之后,能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就连生态岛建设最基础的工作之一——植树造林,也能弄出“新名堂”:以往种树光考虑森林覆盖率,如今崇明要在全县域种出一座“彩色森林公园”。

根据建设方案,崇明要花3到5年时间成片成带增植、补植适应本地生长的具有鲜明色彩的树木,项目总投资额约为1.2亿元。

“通过优化完善林相结构,丰富林木色彩,形成具有观赏功能与人林互动结构的生态景观环境。

”崇明县长唐海龙表示。

近年来,崇明游客数量和旅游业经济收入逐年攀升,2015年崇明共接待游客480.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9.5亿元,比上年增长34.9%。

将来,崇明将结合“生态+”战略,打造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大旅游格局。

很多人认为“崇明无工业”,这是一个对生态岛建设的典型误解。

生态岛不是原始岛,不是纯农业岛,在“生态+”的视角下,崇明的工业发展方向非常明确:立足于区位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建立生态型产业体系,长兴海洋装备岛的开发建设就是重要内容。

围绕打造世界级海洋装备岛的建设目标,长兴将坚持工业化、城市化、生态化和海洋文化“四化融合”,建设产城融合的生态城镇。

同时,崇明还有一张“数据产业牌”,位于陈家镇的“智慧岛数据产业园”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发建设中,东滩·陈家镇地区将成为全县探索新兴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致力于打造上海未来的“生态硅谷”和“智慧高地”,目前已有300余家企业入驻。

此外,“生态+农业”“生态+体育”等也已在崇明初具雏形:崇明农田化肥使用强度已降至350公斤每公顷,主要农产品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442个;每年有超过10万人次在崇明参加各种骑行活动,崇明体育公园、水上运动中心等多种设施纷纷在建。

“我们强调的不仅仅是‘生态+产业’的发展,也要考虑‘生态+社会发展,+环境承载,+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等,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产业的高竞争力、产品的高附加值和生活的高品质体验,‘生态+’的内容会随着时代变迁和形势变化不断更新充实,这是我们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马乐声说。

“生态+”将往何处去对崇明来说,建设世界级生态岛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

“生态+”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意义在于能对生态岛建设的方方面面作出系统性的制度保障,壮大生态岛建设的内在生命力。

目前,崇明正在探索“生态+”的制度创新,以推进崇明生态岛建设走向更高水平。

都说“青山绿水是财富”,可究竟是怎样一笔财富?崇明正在编制域内水、森林、耕地、滩涂资源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并以此为抓手,探索对水、耕地、森林、滩涂等自然资源的确权登记,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让“生态资本”的累积和使用都能形成一本明白账。

领导干部离任时,将对其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这项工作近期就将开始试点。

对于崇明生态系统的评估,将来也会更科学。

目前,一套生态环境预警监测评估机制正在建立,可分析水、大气和土壤环境,判断其生态环境承载力状况,分析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和环境风险。

环境监测信息将在评估后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在“生态资本”权属明确、量化方便、监管有效、评估科学的前提下,一套“绿色信用体系”也正在崇明逐步建立,并将在生态岛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区域内银行等金融机构将根据企业的“绿色信用”情况,对其评估放贷安全等级,“绿色信用”级别越高,能获得的金融支持就越大。

生态岛建设之初,曾有百姓揶揄:“空气好了,难道可以当饭吃?”如今,这句当时的玩笑话正在渐渐成为现实,越来越多的百姓从心底里认同这个道理。

不是吗?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农民持续增收,越来越多的好学校、高端健康服务机构近悦远来,各类品牌体育赛事应接不暇。

随着“生态+”战略的实施,崇明生态岛建设已迈向新的历史阶段,力争到2020年建成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岛。

打造成上海“生态高地”的同时,崇明的生态建设也将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