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新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国民经济呈现结构改善、动力增强和质量提升的崭新面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供给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三去一降一补”成效突出。全力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着力提升供给体系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有所增强,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经济运行质量效益逐渐好转。(一)去产能推进有力我区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严控新增产能,加快低端、落后产能出清。2016年,钢铁产能退出291万吨,煤炭产能退出330万吨。相关工业产品产量下降。原煤产量由2012年的10.6亿吨减少到2016年的8.5亿吨,焦炭产量比上年下降7.4%,电解铝下降4.3%,平板玻璃下降1.1%。煤炭、火电、化工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1.6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增速明显快于工业平均增速,服务业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非资源性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与2012年相比,2016年全区原煤开采选洗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30.9%下降到21.9%,下降9个百分点;农畜产品加工业比重由13.4%上升到16.7%,上升3.3个百分点;装备制造工业比重由5.0%上升到5.7%,上升0.7个百分点。(二)去库存成效明显自治区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实施激活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措施,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特别是去库存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区房地产呈现出新增上市量下降、库存量下降、销售量增加的“两降一增”良好趋势。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一是把实施棚改货币化安置作为化解房地产库存的重要举措和主渠道。二是加大对农牧民进城购房的支持力度。三是通过加大政府补贴力度、强化收费优惠政策落实、鼓励和引导开发企业让利销售等方式,吸引住房消费。四是采取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允许异地贷款等措施,大幅提高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效率。2016年,全区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6.6%,商品房销售面积比上年增长6.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6.6%。(三)去杠杆步伐稳健我区优化信贷结构,支持企业直接融资,发行政府置换债券,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政府债务成本均有所下降。(四)降本增效成效初显我区在简政放权、减税降费、电价市场化改革等方面打出“组合拳”,降低企业生产成本280亿元。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2.2%,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3.53元,比上年下降0.82元。(五)补短板亮点突出我区实施补短板9大类45项重点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等薄弱领域得到加强。2016年,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9万公里,建成高速公路突破6000公里、一级公路6600公里,97个旗县实现高速或一级公路连通,96%的嘎查村通沥青水泥路。新增铁路运营里程200公里,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1.37万公里,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机场建设完成投资10.1亿元,完成阿拉善左旗通勤机场飞行区改扩建项目,乌兰察布、扎兰屯机场通过行业验收并正式运营,全区民用机场总数24个。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加强力量,加大投入,24万贫困人口在一年内稳定脱贫,超额完成全年农村贫困人口脱贫21万人的目标任务。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得到切实加强。投入49.7亿元推进生态扶贫,新一轮草原生态奖补政策惠及546万农牧民,全社会投入扶贫资金400多亿元。重点生态工程深入实施。全年完成营造林1511万亩,种草348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929万亩,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六)外溢正效应显著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减少了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产能过剩行业市场加速出清,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企业经营状况好转、效益回升。2016年9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首次由降转升,结束了连续50个月同比下降的局面。在价格回升、成本下降、销售好转的共同作用下,企业盈利状况明显改善,市场信心不断增强。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比上年增长31.0%;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27%,比上年提高1.1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了中高端供给和有效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不断涌现,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有力支撑市场需求升级和宏观经济企稳。2016年,我区经济增速为7.2%,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二、三次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动服务业重点领域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服务业主导作用增强,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积极优化农业结构,我区三次产业发展协调性增强,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合理,服务业支撑作用增强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1448.58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628.65亿元,增长了15.0%,年均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8801.50亿元增加到9078.87亿元,增长了39.5%,年均增长8.7%。其中,工业增加值由7735.78亿元增加到7758.24亿元,增长了41.0%,年均增长9.0%;建筑业增加值从1065.71亿元增加到1322.50亿元,增长了28.8%,年均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由5630.50亿元增加到7925.05亿元,增长了33.9%,年均增长7.6%。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9.1:55.4:35.5,2016年进一步优化到8.8:48.7:42.5,第一产业比重累计降低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累计降低6.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累计提高7个百分点,达到自治区成立70年来最高值。随着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不断显效,服务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2013-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6%,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4.0个百分点,仅低于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1.1个百分点。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2.5%,比2012年提高7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7.2%,提高16.2个百分点。服务业吸纳就业明显增加,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主力军。2016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为44.1%,比2012年上升6.9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2013-2016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6%,比全部服务业增速高9.7个百分点。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发展方兴未艾。2013-2016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名义增长18.3%。2016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0.6%,比2012年提高0.2个百分点。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内蒙古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未来经济结构会进一步优化,服务业所占比重会进一步提高。2012-2016年内蒙古三次产业贡献率(二)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工业结构不断提档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工业生产能力全面提升,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快速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成长,正朝着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现代工业新体系的方向阔步迈进。2016年,全区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7758.24亿元,较2012年增长41.0%,年均增长9.0%,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1.1个百分点,工业占GDP比重为41.6%。部分工业产品在全国拥有重要的市场份额。目前,煤炭、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产能产量和发电装机容量、外送电量均居全国第一。原煤产量占全国24.9%,铁合金产量占19.4%,乳制品产量占11.2%。“一煤独大”的传统产业结构向多元化发展方向转变。全区原煤开采选洗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30.9%下降到2016年的21.9%,下降9个百分点。同时,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全区原煤产量由2012年的10.6亿吨减少到2016年的8.5亿吨。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能源、冶金建材、化工、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5%以上。工业化和信息化加快融合,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长明显快于传统产业。2013-2016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7.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6个百分点。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和包钢合作研发的“稀土钢”,使钢的性能提高30%以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未来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北重集团自主研发的110吨级电动轮矿用车成功下线,在矿山机械领域具备了国际竞争力。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培育打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蒙中医药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七业”同兴发展热潮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支撑自治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三)农业生产布局优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党中央、自治区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羊增牛扩猪禽”战略,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农畜产品结构,逐步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增加青贮专用玉米和苜蓿等饲料作物种植面积,促进种养业协调发展。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种植业的主业地位得到进一步增强,2016年与2012年相比,农业所占比重由47.8%上升到50.6%,提高了2.8个百分点;2016年,粮食产量2780.3亿斤,比2012年增长10%,产量占全国4.5%,实现“十三连丰”;2012-2016年粮食累计增产251.8亿斤,相当于增加了2012年粮食产量的10%。农产品结构调整加速。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由2012年的78.1%下降为73.0%,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由21.9%上升为27.0%,其中油料播种面积比重则由2012年的10.7%上升为13.0%,蔬菜、果用瓜等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都有所上升。2016年,全区玉米、谷子、油料、甜菜和果用瓜产量分别比2012年增长19.9%、19.8%、51.7%和58.5%和11.9%;小麦、稻谷、豆类、烟叶产量分别下降9.8%、13.7%、26.3%和28.6%。从畜产品构成看,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2012年的30.1%下降到2016年的27.8%;羊肉由2012年的36.1%上升到38.2%,牛肉由2012年的20.8%上升到21.5%。三、公有制经济资产规模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公有制经济资产规模不断增加的同时,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了多项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非公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公有制经济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五年来,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总额从2012年的11354.53亿元上升至2016年的15889.15亿元,年均增长8.8%。非公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的作用增强。2016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64.4%,比2013年上升1.6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企业数量达3549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1.7%;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接近70%,达到69.8%,比2013年上升4.2个百分点。非公经济纳税额1511.48亿元,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达到68.4%。综合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治本之策,着力培育新动能、优化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不断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突破。展望未来,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守望相助,砥砺奋进,坚定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把内蒙古这道祖国北部边疆亮丽的风景线打造的更加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