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内蒙古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统计报告[2017]第120期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力争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迈出更大步伐。这对于推进内蒙古农村牧区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内蒙古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当前我区农牧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一、内蒙古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内蒙古的农牧业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牧民收入进一步增加。2016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628.65亿元,比2012年增长15%,年均增长3.6%。2016年,全区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09元,比2012年增长45.9%,年均增长9.9%。(一)农牧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牧业提质增效稳步推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区认真贯彻自治区关于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等一系列方针政策,采取有效举措,积极推进农牧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巩固和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保障。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稳定总播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2016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578.48万公顷,比2005年增加了141.1万公顷,粮食总产达到2780.2万吨,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0位,比2005年增加1118万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50亿斤,粮食产量仅次于2015年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大力发展畜牧业,实现农牧业结构由种植业主导型向养殖业主导型转变,2015年畜牧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43%,其中农区的畜牧业占到了70%左右。2016年,全区肉类总产量258.9万吨,比2005年增长12.6%。其中,猪肉产量达到72.1万吨,下降18.1%;牛肉产量达到55.6万吨,增长65.5%;羊肉产量达到99.0万吨,增长36.7%。牛奶产量734.1万吨,增长6.2%;禽蛋产量58.0万吨,增长25.5%。牛奶、羊肉、山羊绒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二)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生活环境大为改观2016年,全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3331万千瓦,比上年同口径增长6.1%;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5%。2016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13.2万公顷,其中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63.9万公顷,分别比2005年增加43万公顷和114.5万公顷。扎实改善农村牧区生活基础条件。2016年,完成农村牧区危房改造32.5万户;农村公路状况明显改善,基本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通沥青路,行政村通公路。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人均住房面积有所增加,2016年,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4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7.7平方米。农村牧区卫生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卫生医疗条件继续改善。2016年,全区共有乡镇卫生院1321个,乡镇卫生院拥有病床2万张,农村牧区拥有村卫生室1.4万个,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8万人。二、内蒙古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我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但是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现实严峻性和极端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农牧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近几年,我区在农牧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为进一步推进农牧业转型升级打下一定基础,但农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仍很突出,增加产量与提升品质、成本攀升与价格低迷、库存高企与销售不畅、小生产与大市场、国内外价格倒挂等矛盾亟待破解。主要表现在:(一)农畜产品供求结构存在相对失衡1.从农牧业供给侧来看,内蒙古的农牧业结构、产品产量结构面临一些问题。(1)农作物播种面积情况。内蒙古农作物播种面积由2005年的621.6万公顷增加到2016年的792.2万公顷,增加170.6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由437.4万公顷增加到2016年的578.5万公顷,增加141.1万公顷。在粮食播种面积中,谷物类由273.4万公顷增加到452.4万公顷,增加179万公顷。谷物类中,稻谷面积由8.4万公顷增加到9.8万公顷,增加1.4万公顷;小麦由46.1万公顷增加到59.3万公顷,增加13.2万公顷;玉米由180.6万公顷增加到320.9万公顷,增加140.3万公顷;大豆由79.7万公顷减少到61.6万公顷,减少18.1万公顷;马铃薯由55.3万公顷减少到51.3万公顷,减少4万公顷。内蒙古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由2005年的104万公顷增加到2016年的213.7万公顷,增加109.7万公顷。其中,油料面积由69.5万公顷增加到102.7万公顷,增加33.2万公顷;蔬菜面积由22.1万公顷增加到29.2万公顷,增加7.1万公顷;果用瓜面积由3.9万公顷增加到6.4万公顷,增加2.5万公顷;青饲料面积由72.2万公顷减少到34.6万公顷,减少37.6万公顷。从种植构成来看,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占比由2005年的70.4%提高到2016年的73%。粮食作物中,谷物面积占比由44%提高到56.1%,特别是玉米面积明显增加,占比由29.1%提高到40.5%,占比上升了11.4个百分点。而大豆面积占比由12.8%下降到7.8%;马铃薯面积占比由8.9%下降到6.9%。经济作物中,油料面积占比由11.2%提高到13%。其它作物中,青饲料面积占比由11.6%下降到4.4%。(2)农作物产量情况。内蒙古粮食产量由2005年的1662.2万吨增加到2016年的2780.3万吨,增加1118.1万吨。其中,稻谷产量由62.1万吨增加到63.2万吨,增加1.1万吨;小麦产量由143.6万吨增加到169.9万吨,增加26.3万吨;玉米产量由1066.2万吨增加到2139.8万吨,增加1073.6万吨;大豆产量由130.9万吨减少到100.5万吨,减少30.4万吨;薯类产量由156.0万吨增加到168.0万吨,增加12万吨。在经济作物产量中,全区油料产量由2005年的122.2万吨增加到220.0万吨,增加97.8万吨;蔬菜产量由1009.1万吨增加到1502.3万吨,增加493.2万吨;果用瓜产量由156.8万吨增加到255.3万吨,增加98.5万吨。从农产品产量结构来看,粮食产量中,谷物产量占比由80.7%提高到89.6%,占比提高8.9个百分点。特别是玉米产量占比明显提高,由64.1%提高到77.0%,占比上升了12.9个百分点。而大豆产量由7.9%下降到3.6%,占比降低4.3个百分点。马铃薯产量占比由9.0%下降到6.0%。2.从牧业供给侧端来看,内蒙古的牲畜养殖及畜产品结构也面临一些问题。(1)牲畜总头数情况。内蒙古牧业年度牲畜头数由2005年的10615.3万头只增加到2016年的13597.9万头只,增加2982.6万头只。其中,大牲畜由934.2万头增加到1389.0万头,增加454.8万头,大牲畜中的牛由721.9万头增加到1151.1万头,增加429.2万头。羊由8713万只增加到10730.6万只,增加2017.6万只。猪由968.1万头增加到1478.4万头,增加510.3万头。从结构来看,牲畜头数中大牲畜占比由8.8%提高到10.2%,其中牛的占比由6.8%提高到9.6%。羊的占比由82.1%降低到78.9%。猪的占比由9.1%提高10.9%。(2)畜产品产量情况。内蒙古肉类总产量由2005年的229.9万吨增加到2016年的258.9万吨,增加29万吨。其中,牛肉产量由33.6万吨增加到55.6万吨,增加22万吨。羊肉产量由72.4万吨增加到99.0万吨,增加26.6万吨。猪肉产量由88万吨下降到72.1万吨,减少15.9万吨。从结构来看,在肉类总产量中,牛肉产量的占比由14.6%提高到21.5%,提高了6.9个百分点;羊肉产量占比由31.5%提高到38.2%,提高了7个百分点;猪肉产量占比由38.3%下降到27.8%,下降了10.5个百分点。2.从农牧业需求侧来看,内蒙古农畜产量销售面临较多困难。一是内蒙古农业面临着种植业玉米“一粮独大”的结构性问题,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近80%,2015年以来玉米价格均大幅度下滑。尽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内蒙古积极贯彻国家有关政策,做好收购临储玉米工作。2015年度,全区共收购临储玉米2186万吨,创国家临储收购政策施行以来的新高,比上年增加了899万吨,同比增长69.8%。由于国内玉米市场低迷和低价进口玉米及替代品冲击,社会用粮企业开工不足,收购积极性不高,临储收购成为粮食收购主导,内蒙古玉米总产量的97%进入了临储收购库存。2013年以来内蒙古临储玉米累计收购已达4563万吨,库存压力巨大。二是畜牧业总产值2013年比上年下降0.5%、2014年比上年增长3.6%、2015年比上年下降2.1%,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2005年的45.4%下降到2016年的43%。(二)农畜产品价格走低,养殖收益降低据《内蒙古调查年鉴》数据显示,内蒙古的羊肉价格由最高时的2008年27.4元/公斤下降到2015年的19.18元/公斤,每公斤价格下降了8.22元。2016年形势更为严峻,内蒙古活羊价格比上年下降8.3%。其中,绵羊平均18.35元/公斤,比上年价格下降8.7%,山羊平均21.15元/公斤,比上年价格下降7.3%。活牛平均24.21元/公斤,比上年价格下降3.6%。2014年初开始,中国国内原料奶价格持续大幅下跌,奶牛养殖业进入了寒冬。目前全区奶牛养殖效益降低,部分养殖户退出养殖,奶牛数量减少。2016年年初以来,在奶价没有回升的同时,国际国内市场大宗饲料原料的价格却率先大幅反弹,导致奶牛饲料价格大涨,给我区原本很困难的奶牛养殖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从玉米价格来看,我区玉米价格已由最高时的2013年4.39元/公斤下降到2015年的1.92元/公斤,每公斤价格下降了2.47元。(三)农牧民增收趋缓,收入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扩大2013—2016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2%,略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1个百分点。但2015年和2016年增速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和0.5个百分点。由于我区农牧民收入增长趋缓,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的位次由2013年的第15位降至2016年的第19位,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13年的300元扩大到2016年的754元。近年来,我区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直接原因:一是由于农产品价格不断走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增长不快。以上年为100,2012—2016年全区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各年分别为104.7、103.3、102.7、97.9和95.1。农业对农牧民收入的贡献减少。2012年来自第一产业净收入占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3%,2015年变为51%,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二是农产品成本升高,农民收益困难。2016年,内蒙古农业生产服务价格指数101.2%,机械作业费价格指数102.8%。三是农牧民从第二产业中得到的收入增幅下滑。2016年,我区农牧民来自第二产业净收入为40元,比上年下降6.0%。四是农产品加工增值链条短、附加值低制约着农牧民收入增加。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增值大都是农业产值的三倍多,而我国不到80%;发达国家加工食品约占食品消费总量的80%,而我区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58%。大多以初级产品进入市场,价格不高、竞争力弱,使我区农牧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农牧业劳动力转移步伐缓慢,就业空间缩减产业演进的规律是,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原来在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必然有相当一部分转入第二、三产业。这是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层次提升的表现。而目前内蒙古所呈现的是:一方面,农牧民家庭经营规模缩小,农牧业剩余劳动力增加;另一方面,非农产业发展不快,吸纳农牧业剩余劳动力能力在下降,从而造成农牧业劳动力从农牧业部门转移出去的难度加大。尽管全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由2005年53.8%下降到2016年的40.1%,下降13.7个百分点,但截至2015年,内蒙古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仍高于全国平均10.8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偏大,既说明了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缓慢,工业化水平较低,同时也说明了农牧业在自治区国民经济增长中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状况的存在,就会使农牧民的内部就业空间大大缩减。(五)农牧业生产的需求约束强化,农牧业结构层次偏低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由过去追求数量上的满足转变为吃要营养、方便、安全,穿要舒适、美观、富有个性。2015年,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对粮食的直接消费需求为90.7公斤比2005年减少9.7公斤,下降12%,而对牛羊肉、鲜蛋、水产品的需求量分别由8.3、8.7、4.3公斤增加到15.7、10.4、6.5公斤。农畜产品市场的这种变化,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供给结构,否则社会产生供求平衡。(六)农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农牧业竞争力较弱 内蒙古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6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201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780.3万吨,居全国第10位,连续4年稳定在550亿斤,每年调出200亿斤以上商品粮;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拥有全国最大的天然牧场,牛奶、羊肉、山羊绒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农牧业不仅在内蒙古经济发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全国经济发展也贡献突出。但内蒙古却不是农业强区,2016年内蒙古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分别占全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6 %和2.5%,在全国均排第20位;与排位第一的山东省相比,占比相差5.1个和6.4个百分点;在西部12个省区市均居第7位。其中:种植业产值占全国种植业总产值的2.4%,排第20位;畜牧业产值占全国畜牧业总产值的3.8%,排第14位。内蒙古农畜产品虽品种丰富,但分散产量小竞争力弱,除粮食、油料、牛奶、羊肉、山羊绒等传统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在全国位居前列外,其他农畜产品产量在全国不具有竞争优势。2016年,水果产量居全国第22位;肉类总产量位居全国第15位。农畜产品机械化水平偏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畜产品生产技术、深加工技术、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控制技术,以及电子商务、储运与物流管理技术水平落后,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数量少。 2016年内蒙古主要农产品产量、农业机械、灌溉面积在全国排位 品种 全国 内蒙古 在全国的排位 在西部12个省区市的排位 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 63671 1628.7 20 7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 112091.3 2794.2 20 7 粮食产量(万吨) 61625 2780.3 10 2 油料产量(万吨) 3629.5 220 6 2 水果产量(万吨) 28351.1 316.3 22 8 肉类总产量(万吨) 8537.8 258.9 15 4 牛奶产量(万吨) 3602 734.1 1 1 羊肉产量(万吨) 459.4 99 1 1 山羊绒产量(吨) 19247 8380.1 1 1 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2363 11609 19 1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 111728.1 3805.1 10 2 耕地灌溉面积(千公顷) 65872.6 3086.9 9 2 注:农业机械总动力、耕地灌溉面积为2015年数据,2016年分省区市数据还没有出来。 纵观内蒙古农产品的供给结构,在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面临市场约束强化的大背景下,由于长期追求数量型生产方式的惯性影响,与新需求结构显的不太适应。近年来,自治区加大了农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较大幅度地调整粮经作物的种植比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农牧业产业化,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牧业,使农业供求关系有所好转。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经济作物播种面积、青饲料之比由2005年的70.4:16.7:11.6变为2016年的73.0:27.0:4.4。但是从根本上调优农牧业结构并非一日之功,农牧业结构调整还存在许多难点。三、推进内蒙古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今后内蒙古各地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党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着力优化产品结构、经营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厚植发展优势,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一)加快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以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畜产品供给数量更充足、品种和质量更契合消费者需求,加快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扬长避短、分类指导,树立大农业、大食品观念,调整优化农牧业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围绕为养而种、为加而养,鼓励农区、半农半牧区发展畜牧业,加快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扩大有效需求,消化农畜产品过剩产能。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抢抓农牧业由传统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现代农牧业步伐。延伸农牧业产业链,培育农村牧区新型液业态,形成农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实施“互联网+现代农牧业”行动,提高农牧业竞争力。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畜于草”战略,严格保护基本农田、草牧场,建设高标准农田、草牧场,提升质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最重要的是加快发展农牧业产业化,培育和发展农牧民合作组织,让农牧民分享农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和利润,实现农牧民增收。进一步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形成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认真落实国家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红利。在稳定农村牧区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基础上,深化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进农村牧区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牧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由一个家庭或若干个家庭的组合担当主体;将市场机制引入土地承包制,推行社会化竞争承包制,加速农业规模化进程,提高土地利用率;探索将财政资金投入农村牧区形成的经营性资产,通过股权量化到户,让集体组织成员长期分享资产收益。(二)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力度,激活内生发展动力各地要大力实施“藏粮于技”、“藏肉于技”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和质量效益。支持我区特色优势农畜产品加工业技术研发。建立一批现代农牧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牧业科技创新联盟,推进资源开放共享与服务平台基地建设。加快优质高产新农畜产品品种的选育。加强中低产田改良、经济作物、草食畜牧业、智慧农业、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等科技研发。加快研发设施农牧业、畜禽养殖的农牧机装备,提升农牧机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强化农牧业科技推广。支持农技推广人员与家庭农牧场、农牧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深入推进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重点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和节本降耗、循环利用技术模式。完善农牧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快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三)补齐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短板,筑牢农村牧区共享发展基础全区各地应继续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严守耕地红线,保护优化粮食产能。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措施,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持续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质量。引导金融机构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信贷支持。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抓紧修复水毁灾损农业设施和水利工程,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提升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落实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牧区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加强农村牧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扎实推进农村牧区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做好农村牧区低保的托底工作。(四)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业态,实现保护草原生态与促进农牧民增收双赢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讲话中要求:“要减少天然草原超载牲畜数量,实现草畜平衡,实现保护草原生态和促进牧民增收双赢”。为此,内蒙古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生态畜牧业,科学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多渠道延长牧民产业链、收益链,全面拓展牧民增收渠道,努力实现草要生态保护和牧民增收“双赢”。通过合作经营、草牧场流转等方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以规模增效益。发挥草原绿色优势,加快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普及、畜产品质量安全和有机绿色认证、产地标识认定,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畜产品,以绿色升效益。推进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多元经营性增收渠道。加快构建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加大农牧户与农牧业龙头企业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力度,积极发展高端产品和终端产品,提高农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引导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推进农村牧区电商发展,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型职业农牧民队伍。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农牧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培养适应现代农牧业发展需要的新农牧民。扎实推进脱贫攻坚。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确保2017年再脱贫20万人以上。深入推进重大扶贫工程,强化脱贫攻坚支撑保障体系,统筹安排使用扶贫资源,注重提高脱贫质量,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