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江苏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

江苏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的复合型生产服务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促进物流业平稳较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09-2011年。

一、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物流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达9.1万亿元,占全国的10.1%;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882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16.2%,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6.2%。“十一五”前三年,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22.0%,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8%。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形成了由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组成的运输基础设施体系。装备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为物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批各具特色的物流基地(园区)初步形成,为全省物流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载体平台。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快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服务模式的物流企业群体。工商企业积极实施流程再造和物流服务外包,物流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服务质量逐步提高,物流效率不断提高。部门协调机制逐步形成,重点物流基地和企业的认定工作进一步规范,物流发展环境明显好转。省内各地物流业协调发展,长三角区域物流一体化进一步推进,物流资源配置不断优化。但是,物流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仍然偏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较高;二是大部分物流企业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社会物流资源有待进一步集中和整合;三是物流基础设施能力相对不足,普通运输仓储能力过剩,高标准、现代化的物流设施设备缺乏,导致物流供需脱节,物流技术、装备和信息化等能力有待加强;四是传统的单一化物流服务还占较大比例,多功能、综合性、一体化物流服务水平较低,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亟待提高;五是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条块分割的物流管理和流通体制制约物流的社会化进程。同时,影响当前物流业发展的税收、收费、融资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

应该看到,实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现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不仅是物流业自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目的,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资源整合为手段,坚持社会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和国际化发展方向,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根据消费升级和需求结构变化,促进物流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流体系保障。

(二)主要目标。

到2011年,初步构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2009至2011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建成一批功能完备的物流基地(园区),物流集聚效应显著增强;培育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品牌,物流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实施一批带动作用大、社会经济效益好的重点物流项目,物流发展水平整体提升。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下降到15%左右,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

三、重点任务

(一)创新物流业发展模式。

运用供应链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扩大物流市场需求,积极推广实施采购、生产、销售和物品回收的物流一体化运作方式,鼓励制造和商贸企业整合物流资源,优化物流流程,大力推进制造企业物流服务外包,促进企业物流社会化和专业化,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等企业的资源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进一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积极发展多式联运等现代运输方式,建立高效、安全、低成本的运输系统。大力倡导绿色物流理念,鼓励和支持物流业节能减排。大力创新物流服务模式,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物流需求。

(二)优化物流发展空间布局。

根据全省经济发展特点及物流发展基本格局,坚持与各地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布局相衔接,与综合交通网络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规划相融合,与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等建设相配套,与周边省区的经济协作关系及江苏在全国经济发展战略中所处地位相适应,既立足现实又兼顾区域物流长远发展需要,重点发展宁镇扬、苏锡常、通盐泰、徐连淮宿四大物流区域。紧密结合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特点,建设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徐州、连云港等7个各具特色的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带动周边及其他城市共同发展,逐步提高全省物流一体化水平。

(三)加强物流设施体系建设。

积极营造环境,搭建高效物流平台。加强交通运输设施建设,集中构建沪宁、沿江、徐宿淮盐、沿东陇海四大东西向和沿海、沿京杭运河、徐宁杭三大南北向组成的四横三纵运输通道,加快形成对内网络化、对外便捷化的现代综合运输网络体系,保障省内各经济区域、产业带之间以及与省外的联系畅通。加强新建铁路、港口、机场、公路和管道转运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完善中转联运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整合、改造和新建一批现代化的仓储设施和配送中心,通过资源整合、功能拓展和服务提升,满足精细化、高质量的物流组织与管理服务需要。

(四)发挥物流基地集聚效应。

重点发展一批以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为特征,具有区位优势、具备综合服务能力的物流基地(园区),充分发挥物流产业集聚效应,确立我省在长三角、全国乃至国际物流供应链中的节点地位。主要发展方向是:依托港口,为临港工业以及大宗水运货物提供中转的临港物流基地(园区);依托空港,为航空及快递货物提供中转的空港物流基地(园区);依托铁路货站及公路节点,为陆路运输货物提供中转和集散,开展干线运输、城市配送以及区域配送等物流服务的综合性物流基地(园区);依托制造业基地,为生产制造企业提供综合性物流服务的专业化物流基地(园区);依托生产和生活资料集中交易场所,为商贸流通提供物流服务的商贸物流基地(园区);依托出口加工区域,为进出口货物提供保税和监管服务的保税物流基地(园区)。

(五)努力培育品牌物流企业。

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在省重点物流企业的基础上培育品牌物流企业,着力扶持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集团,加快提高综合物流服务能力。发展壮大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逐步形成与工商企业紧密配套的专业化物流服务体系。鼓励一批物流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实现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整体提高全省现代物流管理水平。鼓励和引导品牌物流企业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做优,努力成为我省物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六)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

加强石油、煤炭、重要矿产品等物流设施建设,建立能源和原材料物流体系。完善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加快推进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直销和配送,积极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推进农村物流体系建设。优化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加快发展医药、食品、食盐、烟草、出版物等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发挥邮政网络优势,加快建立快递物流体系,方便生产生活。推动电子、汽车、船舶、石化、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物流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化物流服务体系。加强对化学危险品物流的跟踪与监控,规范化学危险品物流的安全管理。

(七)大力发展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

加强主要港口、国际集装箱中转站、多功能国际货运站、国际机场等物流节点的多式联运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发展适应国际货物中转、采购、配送、转口贸易业务要求的国际物流,逐步形成一批适应国际贸易发展需要、有能力承接国际服务贸易转移的大型国际物流枢纽。以临江、临海港口和航空港为依托,充分利用我省已有保税资源和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形成物流与生产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

(八)积极扶持重点物流项目。

依据物流业发展空间布局以及与制造业配套发展的要求,重点扶持发展多式联运和转运设施建设工程、区域性物流基地(园区、中心)建设工程、城乡物流配送工程、大宗商品物流工程、物流信息和新技术应用工程以及制造企业物流配套工程等74个省级重点物流项目。

(九)加快开发应用先进技术。

加强信息基础建设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加快物流行业公用信息平台建设,鼓励区域间物流平台的信息共享。大力推广集装和单元化装载、无线射频识别(RFID)、电子数据交换(EDI)、货物跟踪、自动分拣、自动导引车辆(AGV)等物流新技术。加强物流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开展物流科技园建设试点,提高物流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行业及地方物流标准制(修)订工作,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十)全面推进物流联动发展。

一是推动区域物流联动发展。针对省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特色,构建与区域内物流产业紧密配套的物流联动保障体系;加强长三角区域的物流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内物流一体化,共同培育统一开放、通畅高效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二是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搭建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联合互动交流平台,大力促进重点制造业物流业务分离外包,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提升物流业为制造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三是推动物流业与商贸业联动发展。支持大型专业化交易市场物流服务的整合,形成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四是逐步建立应急物流联动机制。选择和培育一批具有应急能力的物流企业,建立应急物流体系,提高应对灾害、重大疫情等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在贯彻落实好国家和省现有推动物流业发展有关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土地、税收、融资和交通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省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资金安排上,支持重点物流项目建设、物流人才培养、物流科技研发和物流基础性工作。在符合国家、省用地政策的前提下,优先安排省级重点物流项目用地。对全省重点物流企业的土地和房屋使用税实行适当减免,用足用好物流营业税抵扣政策。制定城市物流配送车辆通行便利措施和降低物流企业规费负担的政策。

(二)拓宽投融资渠道。

制定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外资、民资投向物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股票上市、企业债券、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搭建物流银企对接合作平台,完善物流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加大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力度,缓解物流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扩大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

加强同国际先进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与交流,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组织形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加快与国际物流业接轨,提高物流业的全球化与区域化程度。鼓励省内物流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加速我省物流业国际化进程。

(四)发挥省级重点物流基地(园区)和企业的带动作用。

推进省级重点物流基地(园区)载体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促进供应链相关环节向物流基地集聚。发挥省级重点物流企业社会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大、示范带动性强的特点,支持其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加快培育一批知名物流品牌。

(五)完善全省物流统计体系。

认真贯彻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进一步完善物流业统计调查、信息管理等制度,优化物流统计网上直报系统,推动市县物流统计工作,在全省各省辖市建立物流统计二级平台,建立健全物流统计信息共享机制,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五、规划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发挥省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作用,加大产业组织协调力度,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确保实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目标。各地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体制,加强对物流业发展的指导和协调。

(二)注重规划引导。

物流业发展的重点地区要加强与国家、省产业规划的衔接,抓紧制定本地区物流业发展规划和具体落实方案,省有关部门要制定专项规划,积极引导和推动物流业加快发展。

(三)严格目标考核。

各地、省各有关部门要围绕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年度工作目标,提出工作计划,明确责任人和进度要求,定期检查,抓好落实。

(四)优化服务环境。

切实改进行政管理,加强行政服务,营造发展的良好环境。建立和实施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对纳入本规划纲要的重点项目、重点基地和企业、重点技术,在财税、土地、信贷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政务公开,及时发布引导产业发展的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

(五)强化人才支撑。

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加强物流人才需求预测和调查,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和规划,发展多层次教育体系和在职人员培训体系。发挥我省重点高等院校整体资源优势,支持物流相关学科建设和产学研基地建设。发挥职业技术学校和各类社会教育机构作用,培养物流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积极引进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的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

(六)发挥协会作用。

充分发挥省现代物流协会在物流规划制订、政策研究、规范市场行为、统计信息调查、技术合作、人才培训、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中介作用,支持各类协会自觉履行行业服务、自律、协调职能,服务广大物流企业,成为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