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区域特色更趋鲜明 协调发展日渐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制定实施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措施,准确认识并探索走出区域特色发展的新路子。苏南、苏中、苏北发展的协调性和互补性进一步增强,沿江、沿海、扬子江城市群、江准生态区等区域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定位愈加清晰,为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和实现“两聚一高”奋斗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一、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一)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全省各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南中北地区发展水平实现新突破,发展相对差距逐步缩小。2012—2016年,苏南GDP由33382亿元增长到44796亿元,苏中GDP由10194亿元增长到15319亿元,苏北GDP由12183亿元增长到18160亿元。南中北地区GDP占全省比重由2012年的59.9:18.3:21.8变为2016年的57.2:19.6:23.2,苏中、苏北经济总量与苏南的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苏南、苏中、苏北GDP增速由2012年的10.8%、12%和13%调整为2016年的7.9%、9.4%和9.9%,增速虽均有下调,但各区域经济增长的整体态势稳定。2013—2016年,苏南、苏中、苏北GDP年均增长8.8%、10.5%和10.6%。图1 2012年、2016年三大区域GDP总量情况(二)人均GDP实现新跨越三大区域人均GDP迈上新台阶。2012—2016年,按当年汇率折算,苏南人均GDP从16059美元提升到20259美元,苏中人均GDP从9855美元提升到14035美元,苏北人均GDP从6481美元提升到9067美元。2013年苏中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2015年苏南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2016年苏北人均GDP也已接近1万美元。图2 2012-2016年三大区域人均GDP情况(三)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12—2016年,苏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3189.85亿元增至4520.94亿元,苏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868.35亿元增至1256.66亿元,苏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280.22亿元增至1696.30亿元。2013—2016年苏南、苏中、苏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年均增长8.8%、11.2%和10.0%,税收收入年均增长9.4%、8.8%和6.7%。二、供需双侧总体稳定,经济增长动力优化(一)消费市场继续扩大苏南、苏中、苏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10967.82亿元、3430.82亿元和3932.66亿元增至2016年的16584.16亿元、5110.01亿元和7012.94亿元。2013—2016年,苏南、苏中、苏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1%、10.6%和15.7%,苏北增速快于苏南4.6个百分点。(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提高各区域投资较快增长,有效推动经济发展。苏南、苏中、苏北固定资产投资由2012年的17404.3亿元、6121.6亿元和8180.6亿元增至2016年的22454.26亿元、11256.51亿元和15660.09亿元。2013—2016年,苏南、苏中、苏北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6%、16.4%和17.6%,房地产投资年均增长10.3%、6.9%和9.3%;苏中、苏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快于苏南9.8个和11个百分点。(三)对外贸易水平总体稳定2013—2014年,三大区域外贸进出口连续快速增长。2015年开始,在全球经济需求乏力、全国外贸出口下降背景下,三大区域外贸快速增长势头有所放缓,出现波动。进入2017年,苏南、苏中、苏北对外贸易实现快速回升。2017年上半年,按人民币计价,苏南、苏中、苏北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9.8%、20.9%、31.6%;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6.9%、18.5%、36.1%。三、结构调整持续深入,转型步伐逐步加快(一)三次产业稳步增长三大区域三次产业保持平稳增长。2016年,苏南、苏中、苏北第一产业增加值比2012年分别增加140.5亿元、142.0亿元和432.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比2012年分别增加3089.1亿元、1898.7亿元和2238.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比2012年分别增加8184.6亿元、3085.1亿元和3306.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大幅增加,成为区域稳增长的重要力量。工业生产经营稳定提高,效益大幅提升。2013—2016年,苏南、苏中、苏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3%、11.2%和11.9%,利润年均增长9.0%、9.8%和11.3%。苏中、苏北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快于苏南3.9个和4.6个百分点,利润增速分别快于苏南0.8个和2.3个百分点。(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大区域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产业升级成效明显。苏南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2.3:51.5:46.2调整为2016年的2.0:45.3:52.7,三产比重提高6.5个百分点,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特别是金融、信息、广告、公用事业、咨询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最快。苏中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7.0:53.0:40.0调整为2016年的5.6:47.7:46.7,苏北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2.7:47.5:39.8调整为2016年的10.9:44.2:44.9,苏中、苏北三产比重分别提高6.7个和5.1个百分点。苏中、苏北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二、三产业比重差距逐步缩小。图3 2012、2016年三大区域的三次产业结构情况(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苏南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创意设计、平台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强,健康、养老、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健康发展,同时构建区域金融中心和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016年末,苏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达85个。苏中产业发展各具优势,南通海工产品占据中国海工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基本覆盖从近海到深海的主要种类,品种及数量均居国内领先地位;扬州大力发展汽车产业,涉及乘用车、商用车、特种车的汽车产业三大板块已经形成;泰州设立唯一的国家级医药高新区,打造全球生物医药汇聚、高端人才集聚及产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苏北推进新能源建设,连云港和盐城利用沿海城市的资源环境优势及港口交通便利,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发电及相关产业,其他三市承接新能源建设配套设备生产,形成通力合作的产业链。四、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富民增收成效显著(一)居民收支稳步增长三大区域实施富民增收战略,城乡居民收支稳步增长。2016年,苏南、苏中、苏北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9920元、37585元和28515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638元、18320元和15102元。2013—2016年,苏南、苏中、苏北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8.9%和9.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6%、10%和10.5%。2016年,苏南、苏中、苏北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2012年分别增加7658元、6208元和3326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2012年分别增加4996元、4159元、4269元。2016年,苏南、苏中、苏北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1、2.1:1和1.9:1,均比2012年缩小0.1。(二)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三大区域立足新型城镇化,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2013—2016年,苏南、苏中、苏北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年均下降2.1%、3.4%和4.1%。2016年,苏南、苏中、苏北年末登记失业率分别为1.87%、1.86%和1.86%,比2012年下降0.7个、0.6个和0.5个百分点。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就业结构不断调整。2016年,苏南、苏中、苏北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分别比2012年增加438.78万人、81.47万人和103.88万人;个体企业从业人员分别比2012年增加129.04万人、48.14万人和51.97万人。2013—2016年,苏南、苏中、苏北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10.7%、5.0%和5.9%,个体企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11.1%、8.3%和6.1%。(三)生活品质不断提升三大区域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优化,生活质量显著提升。2016年,苏南、苏中、苏北城镇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6.9%、29.3%和31.4%,比2012年下降7.5个、6.3个和4.1个百分点;农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8.4%、29.9%和32.3%,比2012年下降7.3个、5.4个和4.3个百分点。惠民工程成效显现,居住环境得以改善。2016年,苏南、苏中、苏北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比2012年分别增加6.9平方米、8.8平方米和7.3平方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升级态势凸显。2013—2016年,苏南、苏中、苏北私人汽车拥有量年均增长16.8%、19.8%、17.5%,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年均增长16.9%、18%、21.9%。五、社会事业统筹推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加(一)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三大区域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本专科教学实力增长。2016年,苏南、苏中、苏北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分别为94所、17所和30所,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分别为135.24万人、22.71万人和32.78万人,比2012年增加22.83万人、1.93万人和3.92万人。促进发展职业教育,有效提高居民素质。2013—2016年,苏南、苏中、苏北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任教师数年均增长1.3%、0.6%和2.4%。推动义务教育现代化建设,提升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截至2015年6月,全省所有县(市、区)先后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评估认定,继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之后,江苏省成为第一个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的省。为缩小各区域义务教育硬件差距,重点面向苏北38个扶贫攻坚县投入200多亿元,各地配套资金2000多亿元,用于农村学校食宿条件改善、经济薄弱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攻坚等项目。着力推进留守儿童学校和特殊学校建设,全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9%,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6%。(二)文化事业日益繁荣三大区域文化设施加快建立,有效发挥文化艺术普及的阵地作用。苏南、苏中、苏北公共图书馆数由2012年的51个、22个和39个增加到2016年的47个、24个和42个;苏中、苏北分别增加2个和3个。2016年,苏南、苏中、苏北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分别为3979万册、1125万册和1360万册;苏中、苏北比2012年分别增加113.7万册和208.7万册,年均增长2.7%和4.3%。推进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区域文化产业重新布局。沪宁线新兴文化产业、沿江印刷复制、沿大运河文化旅游、沿海海洋文化产业四大产业带建设带动文化产业扩张。已建成5个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园区,苏南4个,苏中1个,分别坐落于南京、无锡、苏州、扬州和镇江。(三)医疗服务不断改善三大区域医疗卫生设施增加,卫生资源分布调整优化。苏南、苏中、苏北卫生机构数由2012年的9282个、7174个和14598个调至2016年的10109个、6881个和15145个。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012年的14.74万张、6.76万张、11.82万张增至2016年的19.28万张、8.32万张和16.72万张,2013—2016年,年均增长6.9%、5.3%和9.1%。卫生技术人员不断增长,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卫生技术人员数由2012年的18.79万人、7.69万人和13.13万人增至2016年的24.10万人、9.49万人和18.11万人,2013—2016年,年均增长6.4%、5.4%和8.4%。全省所有社区和乡、村卫生机构建设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所有基层卫生机构均配有合格全科医生、其中90%以上有2名。423个基层卫生机构建有特色科室,97%以上的基层卫生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六、精准定位优势发力,区域发展各展其长(一)三大区域各展所长融合发展一是苏南引领示范自主创新。2016年,苏南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84%,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30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以占全国的0.29%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6%、全省60%的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达2万美元,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专利授权数均居全国前列。二是苏中融合联动迅速崛起。近年来,跨江融合发展逐步加速,苏中板块迅速崛起。协同拉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16年,苏中地区实现生产总值15319.4亿元,同比增长9.4%,比全省平均增速高1.6个百分点;人均GDP为93228元,增长9.3%,比全省平均增速高1.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11256.5亿元,同比增长13.4%,比全省平均增速高5.9个百分点。三是苏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苏北地区要深度挖掘和利用各自资源禀赋,摆脱传统发展路径依赖,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苏北各市转思路、谋新路,对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富民优势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取得初步成绩。(二)扬子江城市群建设加快推进扬子江城市群涵盖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八市,是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区域。扬子江城市群建设力求在推进区域协调创新、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绿色城市群、加快国际化进程、提高城市群能级等方面求得新突破。2016年板块内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115.2亿元,占全省比重达76.8%;人均GDP达120906元,比全省平均高出25647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39万亿元,占全省比重80.2%;完成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1649亿元,占全省比重达83.1%,R&D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4%,比全省平均高0.13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72%,比全省平均高出4.3个百分点;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811元,比全省平均高出6741元;建成铁路1880公里,占全省铁路的65.3%,其中高铁750公里,铁路密度3.71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4倍。(三)沿海地区发展步入快车道江苏沿海三市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北延部分,连云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欧大陆桥的东部桥头堡,“一带一路”建设为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注入了更加强劲的动力。近年来,沿海地区主要指标增速始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6年沿海地区实现生产总值13720.8亿元,同比增长8.9%,高出全省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806.7亿元,增长9.7%,高出全省平均增速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11079.9亿元,增长12.8%,高出全省平均增速5.3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3025亿元,增长2.1%,高出全省平均增速2.8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加快推进区域间经济社会协调、特色发展步伐,全面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推进三大都市圈融合发展,推动淮海经济区和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建设,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各区域要突破原有区域局限和路径依赖,更好地校准发展定位、聚焦发展重点,积极实施“1+3”功能区战略,坚持特色化发展道路,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协作互补,推动扬子江城市群、沿海经济带、苏北生态经济区以及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等成为新的增长极,为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践行“两聚一高”新实践创造更大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