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聚焦"两高两新"苏州高新区唱响创新发展进行曲

“牵手”华大基因打造世界级基因科研与应用示范基地;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揭牌;总投资20.8亿元的中移软件园开园;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中兴CLAA物联网、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等落地签约;北航苏州创新研究院、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等研发平台加快推进……

今年以来,一个接一个重量级创新载体的落地生根,让苏州高新区成了提升创新浓度“舞台”上的明星。而这背后是苏州高新区践行“两高两新”战略,不断为创新发展提供加速度的实践。据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区新增科技型企业624家,增长19%;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50项,增长24%;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6.4%。苏州市副市长、苏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徐美健表示:“进一步加快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培育创新业态、营造创新生态,高水平打造创新引领发展示范区,全力构筑具有硅谷气质的创新高地。这既是高新区在发展关键阶段的战略选择,也是高新区发展的希望所在和必然要求。”

特色产业发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作为江苏省“一区一产业”战略布局中唯一重点支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地区和国家专利导航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实验区,近年来,苏州高新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迅猛,从龙头标杆到孵化平台乃至产业链日渐成熟。截至目前,全区已集聚了富士胶片、挪度医疗、凯迪泰、法兰克曼、鱼跃医疗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发展潜力巨大的中小型民营高科技企业。近期更是喜讯连连:苏州瑞派宁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小型高灵敏度低能射线纳米尺度三维成像仪”喜获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仪器开发专项经费支持;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研发的“甲醛检测仪”和相关专利获得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项目奖”金奖……

除了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是苏州高新区重点打造的另外两大特色产业。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着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中科院苏州地理信息产业基地、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产业应用基地、苏州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中兴通讯等一批重大项目,去年产值近1200亿元。新能源产业依靠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和保利协鑫中国总部、阿特斯、前途汽车、力神电池等重大企业支撑,去年产值达2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该区新兴产业之间已经形成“聚核裂变”式的良性互动。前不久,苏州协鑫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一个新建的切片生产车间在生产看似正常的情况下,不良率始终比其它车间高出7个百分点。多亏了阿里巴巴“云脑”,它经过大数据分析,发现问题出在精度相差零点几毫米的备件上。后经调整,这个车间良品率提升了5个百分点,而良品率每提高千分之一点,就可为企业节省上千万元的生产成本。这个给协鑫带来巨大效益的“云脑”,实际上是阿里巴巴工业云基地的大数据分析技术。这一个案也成为苏州高新区集聚高端产业,带动区域产业链、价值链转型升级,突破创新发展“天花板”的典型样本。

在重点发展三大新兴产业的基础上,高新区还针对先进制造业,专门出台了《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促进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明确将高新区打造成为“江苏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在全区形成了更加清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创新引领方向,加快向产业高端攀升,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高效服务提速为创新发展按下“快进键”

近日,在苏州高新区从事机电设备经营的个体户戴国栋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收获而忙碌着。“8月14日,我只用了10多分钟就拿到了全省首张通过手机App软件申请的营业执照。高新区市场监管的高效服务,为我抢占市场赢得了时间。”戴国栋说。

这样的“高新区速度”还体现在重大项目的落地上。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是高新区今年新落地创新项目中的一个代表。3月落户,当月装修进场,5月底办公家具进场,7月初搬进新装修好的临时办公楼,目前已有10个科研团队完成签约。该院副院长董立户称赞道:“研究院的高效建设、运营离不开高新区浓厚的产业创新氛围和科学精准的政务服务。”

良好创新生态的背后,是高新区坚持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的魄力。该区首先对区域发展“痛点难点”进行系统性梳理,拿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为创新营造更加适宜的“政策生态”。在集成改革方面,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出台《苏州高新区(虎丘区)探索集成改革总体方案》,系统谋划了探索集成改革的推进路径,形成了“完善权责大清单、优化权力配置”、“建设政务大平台,打造政务服务一张网”等8大改革任务体系。

在推进“3550”改革方面,该区全面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的“开办企业3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登记5个工作日内完成、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50个工作日内完成”的目标,推动开办企业、不动产登记、施工许可的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限、提效率。

此外,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方面,设立“一局一中心”,全区77项行政许可事项100%进驻政务服务中心。上半年,对第一批行政审批拟划转事项进行调整,起草工作方案;推进智慧审批系统建设,硬件配套基本完成。同时,高新区出重拳激发市场活力,“放、管、服”三管齐下,全面实行企业“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和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登记制度。

“我们的使命就是做好创新发展的‘店小二’,为入驻创新载体、企业、人才等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徐美健说。创新生态越好,发展红利越多。今年上半年,全区生产总值增长6.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2%,在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位列第18位。

大院大所护航创新活力得到全面释放

对于区域创新而言,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构成了创新的三大主体力量。如何紧密地结合这三大主体力量,焕发区域创新生机?苏州高新区选择构建“强磁场”,积极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合作,促成大院大所落地开花。数据显示,全区已集聚了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浙大苏州工研院、中国兵器集团214所等70余家大院大所。近期,在“中国江苏·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系列活动中,高新区又将6个合作项目收入囊中,这些新血液的注入,正在为区域发挥创新活力进一步积攒动能,也为区域经济加速新技术的迭代,新企业的诞生和新产业的兴起蓄势发力。

30秒存取车,速度比现有国内外立体车库快3至5倍,管理成本节省近六成。近期,苏州高新区淮海路上,全球首个运用磁悬浮驱动技术建成的立体车库一经投运迅速成为“网红”。此前,这个申报了60多项专利的高速智能直驱立体车库已出口到美国,很快将成为纽约曼哈顿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研发出这个“停车神器”的苏州鑫丰恒富科技有限公司是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浙大苏工院)旗下高效直驱装备研究中心建立的产学研成果转化公司,它成立还不到5年。作为江苏省、苏州市和苏州高新区与浙江大学共建的创新服务平台,浙大苏工院成立6年来已先后衍生孵化出类似的科技企业逾百家,这些企业成为市场上劲爆的“黑马群”。

放眼高新区,依托大院大所科研资源和选择与大院大所合作的“明星”企业以及科研成果正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不少技术成果为国内首创或打破国际垄断甚至超越国际一流水平。依托中国科学院苏州地理信息与文化科技产业基地成立的苏州中科天启遥感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大规模遥感数据产品和增值信息产品生产线以及高性能空间大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拥有36项软件著作权和多项发明专利;依托中国传媒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成立的互联网文创公司蓝海彤翔,主营业务除了互联网云计算、动漫游戏制作等,还推出了全球第一个支持文化创意在线创作的“蓝海创意云”平台;此外,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已经已成功孵化项目公司近30家,注册资本3.3亿元,流式细胞仪、血栓弹力图仪等科研成果顺利转移转化……

徐美健表示:“‘大院大所’带给地方的财富,不能以单纯的经济效益来评估,更多的是集聚和裂变效应形成的创新涡轮增压,让地方创新驱动势头越来越强劲。”

培育壮大新业态发展迎来新的增长点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准备创业,但是没资金、没项目、没人才怎么办?这个问题一旦遇到“创意云”平台,就迎刃而解了。“蓝海创意云”是蓝海彤翔自主研发的一个“互联网+文化创意+金融”的新型服务平台,将互联网的技术和众智众创的模式融合到文创行业的生产与管理中,打造一个文创领域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线上众创空间。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归纳来说,‘创意云’就是针对整个文创行业目前存在的痛点和问题,通过云端对项目、资本、技术等进行有机整合,而后再通过构建动态虚拟化的组织去推动跨地域协同创作。最后,针对具有良好市场潜力的项目,通过资金、服务、资源对它进行投资孵化。这就是‘创意云’在做的事情。”

互联网技术与产业的结合,带来的不仅是变化,甚至是变革。在高新区,像“蓝海创意云”这样的新业态还有很多。

围绕“互联网+”,苏州高新区正在不断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分享经济、平台经济,使之成为苏州高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目前,区内已经形成了一条具备内生动力与活力的产业链。上游有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山石网科等,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动力与支撑。中游有更多的产业因为与互联网的对接而实现了重构,下游有各类孵化器为创新创业打造平台。

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苏州高新区将通过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促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通过推进“互联网+”商业,创新流通服务新模式;通过推进“互联网+”文化,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创产业的新发展;通过推进“互联网+”旅游,着力发展全域旅游和全民旅游。

转自:消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