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宜昌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摘要)

为推进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根据《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实际,制定《宜昌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3月1日印发了该发展规划,现摘要刊登部分内容。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为方向,以“两化”深度融合为切入点,以《中国制造2025》为行动纲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打造工业七大千亿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二、规划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提质增效与发展速度相结合,盘活存量与扩大增量相结合,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发展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与任务

到2020年,全市工业总量明显壮大,质量明显提升,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全面建成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综合性示范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长江中上游区域性现代制造中心、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工业发展总体目标。

全市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2000亿元。其中: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建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3700亿元、2800亿元、2200亿元、1300亿元、1100亿元、1000亿元、1000亿元。

以快速壮大中心城区工业总量为重点任务,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的中心城区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

培育4个工业总产值过1500亿的县市区。夷陵区、宜都市工业总产值过2000亿元,当阳市、枝江市工业总产值过1500亿元,力争新增1-2个县市入围全国百强。

做大做强7大工业千亿产业。巩固发展已有的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先进装备制造千亿产业,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建材、电子信息成为新的千亿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信息化总体目标。

形成覆盖各领域较为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宽带普及率达到80%以上。全市两化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综合指数达到85以上。

2、具体规划指标

3、分产业规划指标

四、做大做强工业千亿产业

精细化工产业

发展目标:“十三五”末,精细化工产业年均增长16.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家以上,培育产值过千亿元的企业1家,过500亿元的企业2家,过100亿元的企业5家以上。

发展方向和重点:发挥磷资源、煤化工及产业集聚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稳定煤化工、盐化工基础,改造提升磷精细化工,大力发展硅化工、氟化工及资源综合利用。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园区集聚发展。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食品饮料产业

发展目标:“十三五”末,食品饮料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7%,培育产值过千亿元的企业1家,过200亿元的企业1家,过百亿元的企业2家。

发展方向和重点:以白酒为主的酿酒加工业。支持白酒加工业采用现代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现代化改造,提高技术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以柑橘为主的水果和蔬菜加工业。发展柑橘精深加工,打造产业全产业链,实现零废弃综合利用;茶叶加工业。稳步提升发展绿茶,支持发展红茶,兼顾发展乌龙茶、黑茶、黄茶、白茶等特色茶;粮油及饲料加工业;乳制品制造和饮料加工业;畜牧和水产加工业。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发展目标:“十三五”末,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8%,培育产值过100亿的企业5~6家,过50亿元的企业8~10家,过30亿元的企业8~10家,过10亿元的企业25~30家,培育一大批产值过1亿元的“专、精、特、新”装备制造企业。

发展方向和重点:努力壮大产业规模,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全市装备制造业在全省和全国的产业地位和综合竞争力。全力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军工企业的技术优势在民品制造中的作用,提升全市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大力发展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材料和电子器件及磁电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民用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业、江海工程装备制造业。

新材料产业

发展目标:“十三五”末,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7%,培育产值过50亿元的企业4~5家。

发展方向和重点:以建设国家区域战略性非金属功能材料集聚发展试点城市为牵引,建设高性能、轻量化、绿色化的新材料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与产业集群,实现突破性发展。建成国内外具有比较优势的高端石墨产业联盟、国内一流的磁电子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国内重要的功能型玻璃基材及器件基地。大力发展信息功能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材料、高端装备用先进结构材料。

电子信息产业

发展目标:“十三五”末,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保持35.9%,培育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1家,过50亿元的企业2家,过10亿元的企业8家。

发展方向和重点:积极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和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壮大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建设一批产业链完善、规模效应明显、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新型显示产业、LED产业、锂电池、电子材料及基础元器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

绿色建材产业

发展目标:“十三五”末,绿色建材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6%,培育产值过50亿元的企业1家,过10亿元的企业15家以上。

发展方向和重点: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精深加工程度。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新型建材以及为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的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及制品。

生物医药产业

发展目标:“十三五”末,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6%,培育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3家,过50亿元的企业3家。

发展方向和重点: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业。支持稳步提升酵母及抽提物、酶制剂、营养保健食品、食品原料、调味品等产能,拓展发展领域,延伸产品系列;化学原料药、制剂和生物技术药。巩固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红霉素、硫酸新霉素、氨基酸等原料药,支持高附加值原料药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生产;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巩固发展药用丁基胶塞类产品,支持研发和规模化生产;现代中药。加强中药材的人工种植和野生抚育,鼓励企业建立中药材原料基地,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供应;积极开发中药饮片及植物提取物,促进优势中药材资源开发规范化、集约化发展。

民用航空航天产业

发展目标:“十三五”末,民用航空航天制造产业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300亿元,培育过100亿的企业1家,过50亿的企业1~2家,过10亿的企业10家以上,为打造千亿民用航空航天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发展方向和重点: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质战略合作伙伴,推动民用航空航天业与宜昌优势产业相结合,以飞机维修、改造、拆解业务为核心,积极向民用航空配套制造、通用飞行器制造及相关配套服务业拓展,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链条完备、结构优化、效益明显民用航空产业体系。引进战略投资,重点发展火箭发动机制造产业,积极向商用航天领域扩展。

五、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大力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一批富有区域特色、具有比较优势的龙头和骨干企业。

纺织产业

发展目标:“十三五”末,纺织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4%,培育产值过50亿元的企业2家,过10亿元的企业5家。

发展方向和重点:改造提升现有服装、棉纺织、印染等产业,加快发展服装用纺织品等终端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品牌带动的战略目标。

电力能源产业

发展目标:“十三五”末电力能源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

发展方向和重点:实施小水电开发和更新改造,稳步推进火电建设,严格控制小型火电项目的总规模,逐步加大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积极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建设,加快配电网、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等能源民生工程建设。尽早开展规划的核电备选项目、特高压变电站的前期工作。

六、全面提升工业信息化水平

着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信息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

健全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建设目标:到2020年,固定宽带用户达到120万户,其中光纤到户110万户以上。城区用户具备100Mbps、部分达到500Mbps接入能力,农村用户具备20Mbps接入能力。全市基本实现光纤、3G、4G网络全覆盖,3G、4G用户达到380万户。宽带市际出口达到1800Gbps以上。

重点工作:建设“宽带宜昌”,实施四大工程。推进光纤入户工程,实施“无线城市”工程,推动光进铜退、提质提速工程,基站铁塔布局改造工程;打造“三峡云”,实施两大工程。“三峡云”提升工程,云产业孵化工程;夯实大数据产业基础,实施四大工程。大数据基地建设工程,大数据共享应用工程,大数据产业开发工程,大数据人才引进与培养工程。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总体目标:到2020年,两化融合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竞争能力普遍增强,信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85以上。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得到全面推广。食品、药品等重点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体系建设取得进展,民爆、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得到提升。信息技术向工业领域全面渗透,电子商务、工业云、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驱动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企业间电子商务交易额快速提升。信息技术支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重点行业数控化装备达到70%以上。

重点工作:开展贯彻落实国家“企业两化融合标准”行动。规范企业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通用方法,推动企业建立、实施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组织两化深度融合试点示范行动。围绕智能制造、智能监测监管、工业软件、工业控制、机器到机器通信、信息系统集成等重点,开展两化深度融合试点示范;实施中小企业两化融合能力提升行动。健全和完善社会化、专业化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支持中小微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核心业务环节的信息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