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关停152家涉污企业 潜江工业增速仍位居全省第一

潜江转型发展上演加速度

10日,潜江金华润化肥有限公司与该市金澳科技化工有限公司达成供气协议,每年向后者供应3亿多立方氢气。这意味着,这家该市最大化肥生产企业已经转型为“供气服务商”。

金华润公司现有两套合成氨和尿素生产装置,年产能分别达60万吨和70万吨。今年,该公司砍掉20万吨化肥产能,用来建设年产氢气3.5亿立方的气改项目。

按当前销售价每立方1.2元计算,金华润一年仅卖氢气就能收入近4亿元。

这只是潜江加快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潜江关停152家涉污企业,其工业增速仍位居全省第一。

断臂疗伤

在潜江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工业污水处理厂、化工管廊两大项目正挂网招标;与化工企业比邻而居的棚户区,641户居民已迁出园区……

涉污企业关停、园区改造升级、棚户区改造。曾为环境问题困扰的潜江,正掀起一场“环保风暴”。

潜江今年前9个月关停整治的152家企业中,涉及水污染、气污染的就达62家。仅8月,一个月就关停22家涉污企业。

受这场“潜江史上最严环保行动”影响,该市将减收5000万元以上。

化工是潜江支柱产业。潜江经济开发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彭绍军说,化工产业支撑了潜江经济发展,同时,高污染、高耗能、粗放式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污水排放不达标,下游城市不时拉闸禁排;园区企业环保整改屡不到位,整个园区可能面临被摘牌。”一位园区干部说。

今年5月,潜江“会诊”化工园区,将发展短板细化为“规划编制滞后”“建设标准不高”“管理体制不顺”“村企混居”等具体问题,一一对症下药。

市委书记胡功民说,潜江要发展,就要真正用铁腕、出铁拳,以“断臂疗伤”的决心,取缔、关闭一批能耗大、污染重的小企业,整改一批排放不达标、设施不配套的企业。

从“1”到“8”

支柱产业洗牌,让当地一些干部担忧:“经济下行压力下,还要对支柱产业‘开刀’,潜江经济怕是要雪上加霜。”

结果,令人意外。来自该市经信委的数据显示,1至9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8%,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连续9个月位列全省第一。

潜江是如何做到的?

靠调整结构拓展发展空间。潜江认识到,产业结构“一油独大”、与周边城市产业雷同、缺乏核心竞争力是潜江短板,补上这一结构短板正是经济发力的空间。

年初,潜江通过合并、扩充、延伸、变更、新增,提出打造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大健康、高端家居、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八大产业体系。

10日,王场镇长飞潜江科技园,工人们正建设管廊。自3月开工以来,这个占地700亩、总投资50亿元的项目,已完成自来水管网、地下管网迁移等工程。该项目投产后,将形成年产光纤预制棒3000吨、光纤2500万芯公里的世界最大预制棒生产基地。

镇委负责人说,围绕“八大产业”抓项目建设,促进基层过剩产能有效化解和产业优化重组,王场镇已成为潜江光电子信息产业的主战场。

围绕“八大产业”,潜江成立12个产业招商工作专班,外出招商80余次。目前,潜江在建招商项目132个,协议引资485.3亿元,已到位资金106.6亿元、同比增长14.02%。其中,围绕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三大战略新兴产业,招引项目12个,总投资70亿元。

加速升级

培育新增长点的同时,潜江加速改造升级传统化工产业。用市长黄剑雄的话说,“要把传统化工产业做出绿色,做出新意。”

在金澳科技化工有限公司厂区内,相关负责人细数今年项目建设新进展:柴油加氢改质及配套制氢项目一次投运成功;年产30万吨石脑油芳构化制芳烃项目进入设备安装阶段;总投资近60亿元的油制品升级深加工系列项目已备案立项……

仅上半年,该公司已实现营业收入143.5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逾百亿元。

不只金澳科技,该市盐化工总厂、可赛化工等一批化工企业上缴税收均超去年同期——关停整改的背后,更是一场该市化工企业围绕技术、工艺、产品的升级换代。

就在本月,潜江经济开发区与竹根滩镇完成区镇一体化改革,为未来开发区发展腾出空间。

这一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正经历自内而外的蜕变——工业污水处理厂、化工管廊、气体岛、固废处理中心四大功能项目正陆续上马建设。

一个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园区大循环的新型化工循环产业园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