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湖北农民工转型升级产业工人调查:600万农民工如何穿上“蓝工装”

文/ 李婷 图/视界网 杨健

从“靠力气吃饭”到高级电工,来自河北农村的农民工侯金秀,在湖北成为中铁大桥局一公司的正式职工,完成人生的精彩转身。

10多年前,还在北京建筑工地搬砖的他,从未想过只有初中文化的自己,能拥有19项革新成果和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劳模工作室。

随着我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下发,我省1300多万产业大军中,占据半壁江山的600万农民工,将像侯金秀一样,转型升级成为新型产业工人。

600万农民工的未来,与湖北经济息息相关。

如何帮助他们转型升级?他们有哪些困惑?

连日来,对多家企业农民工用工情况进行了调查。

产业现状

一边就业难,一边用工荒

——缺工背后是结构性矛盾,技工仅占产业工人三成

与侯金秀相比,29岁的巴东县溪丘湾乡白湾村村民郑华就没那么幸运。

从在工厂打杂到在工地开塔吊,来汉打工快10年了,郑华依然在“卖力气”。

“我初中没读完就出来打工,现在招工都要求中职以上学历,根本应聘不上。

”郑华经常关注招工信息,他发现工厂技术岗位招聘很多,但他却什么都不会。

开塔吊是他跟着老乡在工地上学会的。

虽然收入比打杂时提高不少,但工作随着工地走,流动性大,这个项目完工了,不知道下个项目会在哪。

一边是农民工技能亟须提高,一边是企业呼唤技能人才。

在武汉洪山区人力资源市场发布的招聘信息中,看到,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等企业招工需求仍是大头。

一位建筑工程公司的招工负责人告诉,铆焊工等技术工种,长期招不满。

“每月5000元至8000元,还是招不到好技工。

”白沙洲大道华中动力车产业园内,多家4S店招收汽车钣金技师,尽管开出高薪,但应聘者依然寥寥。

就业难与用工荒背后,是结构性矛盾。

省总工会政研室副主任刘永峰解释,新时期的产业工人,主要是指在三次产业中,从事集体生产劳动,以工资收入为生活来源的工人。

我省1300多万产业工人,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和信息软件服务业,年龄结构上,“80后”是产业工人的主力;性别比例上,男性超过八成;素质结构上,技术工人仅占三成。

《方案》提出,落实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的优惠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职业培训投入,落实国家关于企业培训费用税前扣除的有关规定。

加快发展技工教育,支持技师学院建设。

将农民工纳入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对农民工自费参加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按有关规定给予培训费补贴。

精神诉求

从“吃饱饭”到“找归宿感”

——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需求,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和父辈期待落叶归根不同,“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更想努力留在所工作的城市。

“不仅仅是赚钱养家,更希望有归属感。

”在工地打拼多年,侯金秀虽已成为正式职工,内心里仍感觉自己是城市边缘人。

“在工地想回家,在家想回工地。

”侯金秀说,他在武汉青山长江大桥项目工地,老婆在北京打工,4岁半的孩子留在承德老家上学。

一家三口,三地之隔。

随着年龄逐渐增大,他对稳定生活、融入城市的渴望也愈加强烈。

“我想以后让孩子到城里读书,不能让他当留守儿童。

”郑华也有着同样的心愿。

虽然他的孩子不到一岁,但他已经开始关注武汉一些小学的招生消息。

他希望除了农民工学校外,还能多些选择。

“武汉有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针对大学生有住房、户口等优惠政策,希望对进城务工人员也能有专门的政策支持。

”郑华说。

如何既共担风雨,也共享阳光?

为让产业工人有更多获得感,中铁十一局每年从优秀农民工中选拔200人以上转为正式职工,一些工作表现突出的优秀农民工,还被提拔为“干部”。

曾在武汉地铁24标项目工作的农民工尹衍成,已经成为工区长。

在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外协劳务组织约有近3万名农民工,他们均直接被纳入职工队伍统一管理,“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工同酬”,农民工人均年工资在4万元以上的占78.7%。

“期待能在武汉买房安家。

”侯金秀说,希望能像《农民工之歌》里唱的那样,“昨天我是农民,今天当工人,城市的新主人意气风发……”

《方案》提出,完善对农民工的服务供给,包括公平保障农民工作为城镇常住人口的权益,将农民工纳入廉租房、公租房范围给予保障,逐步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纳入当地医疗救助范围。

在高技能人才积分落户、工资薪酬、补充医疗保险等方面予以倾斜。

手记

从产业升级到人的升级

□ 李婷

他们远离故乡,奋力打拼。

或穿梭在钢筋水泥的丛林,或忙碌于车间厂房,他们起早贪黑,换来蘑菇般不断长高的摩天大楼,捧出走向世界的“中国制造”。

从农村到城市,从土里刨食到工地掘金,农民工的每一小步,都是产业升级、城市发展的一大步。

人与产业,互为依托。

产业升级,离不开人的素质升级;素质升级,又助推产业升级。

人与城市,更是互相滋养。

一座城市的未来,离不开人的成长、产业的成长、区域的成长、文明的成长。

从农民工的素质提升到产业转型升级,再到区域价值提升,进而形成文明风尚,环环相扣。

一个时代的心酸,曾在他们身上浓缩成泪。

今天,一个时代的进步,更在他们身上展现光芒。

在城市文明进步历程中,平等分享发展机会,每一位农民工,都将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