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新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城市是人类社会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与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变迁、时代的演进紧密相关,城市发展水平也能够体现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文明程度。近年来,新乡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四个新乡”过程中,新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足、城市管理总体水平不高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症结所在。 一、新乡城市基本功能现状 从社会功能来讲,城市发展包含城市规模、居民生活水平、居民居住环境及条件等方面的内容,它们从不同角度来衡量及反映城市的发展水平,而这几大内容涉及的指标间是相互联系,也是相互作用的。 (一)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近年来,新乡市区规模迅速扩张,居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区域面积及城市道路面积扩张迅速。2016年,新乡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城市道路面积分别为118.3平方公里、1149.16万平方米,分别比2010年增长22.0%、17.6%。二是城镇化水平逐年稳步提升。2016年,市辖区城镇化率91.49%,比2010年提升4.46个百分点。三是城市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住户存款及职工工资水平大幅提升。2016年,市辖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26893元、18520元,分别是2010年的1.6、1.5倍。2016年,金融机构人民币住户存款余额1001.82亿元,是2010年的2.0倍(见表1)。 表1:新乡市辖区2010-2016年城市规模及居民生活水平 年份 城市规模 生活水平 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万人) 城镇化率(%) 城市道路面积(万平方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 金融机构人民币住户存款余额(亿元) 2010年 97.0 104.99 87.03 977.00 17064 12166 510.31 2011年 107.0 102.77 88.02 1037.00 19446 13181 568.21 2012年 110.0 103.11 89.07 1070.04 21838 15142 630.87 2013年 110.1 103.91 89.76 1083.98 23881 16274 761.45 2014年 112.8 110.48 90.12 1099.74 25883 19782 859.95 2015年 114.8 112.65 90.98 1109.86 25349 17443 947.66 2016年 118.3 114.49 91.49 1149.16 26893 18520 1001.82 (二)城市环境不断改善、功能设施日趋完善 2010至2016年,新乡市城市生活环境及生活条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城市绿地和公园面积稳中有升。2016年,市辖区绿地面积和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为4390.81公顷、848.1公顷,分别比2010年增长16.6%、15.7%,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则呈波动性下降。2016年市辖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0.0%,与2010年相比,下降1.3个百分点。二是城市综合设施完备,供水、公共交通、文化、就医等公共服务不断提升。2016年,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为96%,比2010年提高了66%;2016年市辖区每百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量、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分别为75.5册、41.5人,分别比2010年增加9.5册、16.4人(见表2)。 表2:新乡市市辖区2010-2016年城市生活环境及条件 年份 生活环境 生活条件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绿地面积(公顷) 公园绿地面积(公顷) 供水综合生产能力(万立方米/日) 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 年末实有公共汽(电)车运营数(辆) 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册/百人) 每万人拥有医生数(人) 2010年 41.3 3765.00 733.0 49 30 1030 66.0 25.1 2011年 41.2 4103.00 759.0 62 30 1189 67.3 27.5 2012年 41.3 4224.00 767.0 62 30 1081 68.8 27.8 2013年 40.8 4194.81 775.2 62 35 817 71.1 28.1 2014年 40.0 4206.44 779.7 62 62 840 69.9 28.0 2015年 40.0 4260.65 804.6 62 87 1082 75.0 29.8 2016年 40.0 4390.81 848.1 62 96 1240 75.5 41.5 (三)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结构日趋优化 从总量上看,市辖区经济总量逐年递增。2016年,各主要经济指标均是2010年的1倍以上。2016年市辖区地区生产总值可比价为742.73亿元,是2010年的2.6倍,年均增长17.4%。公共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70.84亿元、1476.34亿元(当年价)、429.31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2.0、2.4、2.3倍。 从结构上看,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明显,第三产业比重提升迅速。2016年,市辖区三次产业比重为2.0:45.9:52.0,与2010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下降4.6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0.1、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已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 从人均上看,人均GDP及人均财政收入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15年,市辖区人均GDP为49908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5346元;市辖区人均财政收入6167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638元。 表3:新乡市市辖区2010-2016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亿元) 年份 地区生产总值(可比价) 公共财政收入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当年价)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10年 283.87 35.58 625.96 311.94 186.92 2011年 381.76 45.80 803.64 346.91 225.61 2012年 412.71 56.49 935.06 422.69 266.26 2013年 — 62.72 1034.80 590.07 308.74 2014年 518.49 67.32 1223.93 680.08 349.48 2015年 556.80 68.80 1226.42 697.04 383.53 2016年 742.73 70.84 1476.34 — 429.31 二、城市发展中存在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新乡市城市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城市面貌不断改观,但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扩张的速度 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张,随之而来的人口聚集度增长就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推进道路、水电、公共绿地、就业、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和网络化发展,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提升城市的要素集聚能力和就业吸纳能力。在我市强力推进实施“大东区”战略部署背景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2016年,新乡市辖区建成区面积比2010年增长22.0%,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下降了1.3个百分点,2016年城市绿地面积、公园绿地面积分别比2010年增长16.6%、15.8%,分别低于建成区面积增速5.4、6.2个百分点。 (二)城市经济增长的模式有待完善 一是工业发展后劲不足,结构不尽理想。当前,市辖区工业结构仍以机械、电池、化工等工业为主,容易受市场因素影响,企业经济效益起伏较大;二是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持续性不强,固定资产投资大部分集中在房地产、交通运输等城市基础设施方面,产业投资较少,特别是对经济有较大拉动的重大工业项目投资更少,因而导致经济增长缺乏持续性动力;三是招商引资力度不够,吸引力不足,对整体经济影响带动作用较小。曾经引领新乡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产业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大背景下增长空间持续受限,因此,培育发展现代新型优势产业是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并兼顾统筹发展原有的产业基础,做到“做强增量、做优存量”。 (三)社会治安的维稳工作有待加强 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立案数逐年增加。2016年,新乡市辖区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立案数1912件,和2015年比增加204件,同比增长11.9%;与2010年相比,是2010年的2.2倍。据全市“幸福新乡”监测评价得分显示,2016年全市公众安全感指数(91.1%)比2015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可以看出,随着刑事案件的增加,公众的安全感受到了影响。由于社会治安的维稳工作的突发性、不确定性比较强,所以政府相关部门一方面需要从根本上下大力气来加强全市治安工作,预防刑事案件的继续增加,另一方面要加大安全教育、宣传工作,增加公众的自身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 (四)生态环境治理任重而道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阳光、空气、水是最有价值的自然资源。目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保护同样不可忽视。近年来,虽然新乡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初显,但雾霾等环境问题仍旧较为突出。2016年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为161天,与2014年比减少了34.1%。从以往数据看,除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生活垃圾无害化等得到一定治理外,工业二氧化硫产生量、工业烟(粉)尘排放量、污水处理等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治理。2010年至2016年,工业二氧化硫产生量由8.19万吨增加至23.04万吨,增加14.85吨,增长181.9%。 三、几点建议 针对新乡市目前在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及面临的发展形势及挑战,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与对策: (一)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奥地利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有一个很著名的观点:一个社会的繁荣是来自于这个社会,它有一种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生长的土壤,有了这个土壤以后,城市会长出来,所以城市的本质不是楼房、马路,而是创新精神。要搭建好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个重要平台,发挥科技创新政策的引导作用,逐步构建人才、技术、成果、信息顺畅流动的桥梁,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对新乡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创新带动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企业转型升级带动产业链延伸,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强化现代新兴产业项目招商引资,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二)科学统筹规划、谨防“摊大饼”式的发展 美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亚历山大,在他的《建筑的永恒之道》里面写到,“一个城市就像是一朵花,她有她的种子,有内在的基因、内在的生命力绽放出来的,就像一朵花是生长出来的,而不是建造出来的”。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他的著作《看不见的城市》中描写奥塔维亚这座城市是这样建造的:“在两座陡峭的高山之间有一座悬崖,城市就悬在半空里,用绳索、铁链和吊桥与两边的山体连接。虽然悬在深渊之上,奥塔维亚居民的生活并不比其他城市的更令人不安,他们知道自己的网只能支撑这么多”。虽然书中的城市是虚拟的,但是也有可借鉴之处:要科学划定城市规模、开发边界和开发强度,使人口和用地匹配,城市规模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不断改善城乡结合部环境,形成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缓冲地带。控制建设用地规模,防止城市边界无序蔓延,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 (三)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城市品质 城市建设重点应该在完善功能、提升品位、聚集人气上下工夫,以品牌、特色打造良好城市形象。一是在合理布局城市规划的同时,建立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和净化水平,推动新乡城市绿色发展,提高智能化水平。二是增强历史文化魅力,全面提升城市品质。进一步树立品牌城市、特色城市意识,确立精心建设城市、经营城市、管理城市的全新理念。三是建设生态园林宜居宜业的城市。加大对园林绿化建设的投入,建设一批街头绿地和小游园,形成环境优美、充满活力、卫生宜居的城市特色。 (四)借力互联网技术、打造智慧型城市 自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以来,建设智慧城市,以应对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人口增长、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各类“城市病”,促进城市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共同诉求和大势所趋。近年来,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国内北京、贵阳、沈阳、江苏等多个省市推进智慧型建设。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强调“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对我国新时期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要求。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打通传统智慧城市的各类信息和数据孤岛,实现城市各类数据的采集、共享和利用,建立统一的城市大数据运营平台,有效发挥大数据在“善政、惠民、兴业”等方面的作用,“以人为本”将成为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特征。应该积极借鉴先进省市的经验,借力互联网技术,开拓创新,应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到城市管理城市治理城市发展上去,让市民生活更加美好,让城市未来更加灿烂。 (五)继续加强城市文明建设,全力打造有温度的城市 据2016年“幸福新乡”评价结果显示,社会文明类(由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等6项指标构成,反映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得分14.47分,比2015年提高0.97分;比2010年提高2.73分,城市的文明程度逐年提升。尊重规则,遵守契约,互相礼让,善意待人,爱护环境,扶贫助弱……这一切,都刻下了城市的温度。温度,是对城市文明的一种抽象演绎。城市的文明程度,其实是一个庞大的规则体系。规则有显性的,它以成文的形式约束人的行为。也有隐形的,它不成文,但同等重要,是经过时间淬炼、催化之后,内化为人新的本能那部分规则。城市文明建设依旧无法完全依赖自生,社会各界应继续倡导社会文明主旋律,进行有侧重的引导,让文明成为城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软实力,让精神建设跟上物质发展的步伐,增强人在城市中生活的愉悦感和幸福感,形成一种支持安居乐业的城市温度。 补充说明:新乡市辖区指城市市区,包括城区,不包括市辖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