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深港智库举行圆桌会议 探讨合作机遇

“在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应推动高水平的产业协同合作,尤其是科技创新和金融领域的合作。”日前,在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和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深港合作圆桌会议”上,来自深港两地专家就如何抓住“深港合作新机遇”等议题进行了探讨。不少专家认为,这一战略规划的关键在于如何在一国两制背景下,促进湾区内各城市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真正高效便捷地流通起来。

重点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共享共用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主任方舟说,从“大珠三角”到“粤港澳大湾区”,尽管仍是广东9市加港澳2个特别行政区,但并非“新瓶装旧酒”。“传统的大珠三角概念是以珠江下游的三角洲为基础形成的城市群,而这次则强调‘湾区’,意味着更强调外向型特征,旨在全球经济中发挥引领作用。此外,粤港澳大湾区也更强调一体化的产业协同效应和共同生活家园的概念。”

方舟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应重点推进三方面内容。一是在新的历史阶段推动高水平的产业协同合作,尤其是科技创新和金融领域的合作;二是构建共同的生活家园;三是从大的战略和长远角度出发,考虑重大基础设施的共享共用。

“深圳有产业基础,香港有自由港的特殊优势,如果能把两个优势结合起来,鼓励深圳的一些高精尖企业,尤其像华为、中兴、腾讯、华大基因等在河套区设立大型研发平台,既有助于提升企业本身的国际化水平,也有助于香港建立新的产业群。金融则是另一个协同的领域,人民币国际化大势所趋,深港两地可进行交易平台的合作,联合推动一些金融创新和金融人才的对接。”方舟说。

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邓盛华表示,未来深圳要在粤港澳大湾区中为大湾区增值,其中之一就是要支持创新驱动发展,通过创新吸引高端资源。“深圳创新的特色是打造科技产业的创新,其科技发展方向跟北京、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不一样,并非基础科技,而是应用导向型科技。”

探索港澳人才在深生活无障碍化

深圳市委党校副院长谭刚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有较强的组合体优势,湾区里的城市群、港口群、产业群形成了叠加效应,而世界其他湾区如纽约、旧金山、东京湾区,大多是以单一城市带动的。

香港大学金融与公共政策教授肖耿则认为,决定区域竞争力大小的恰是区域的短板,即发展瓶颈和潜在风险,因此要把湾区中最好的要素通过供应链整合起来。

“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主权国家、三个独立关税区背景下的深化合作,涉及产业布局、土地利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交通能源等,如何增强香港、深圳、广州等核心城市辐射带的作用,规划的关键在于促进湾区内各城市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真正高效便捷地流通。”深圳市发改委区域规划处处长卢文彬说,单纯按经济体量比较,粤港澳大湾区跟纽约湾区差不多,但在引领全球经济发展、主导全球资源配置、带动全球产业升级等方面是有差距的。

“应在战略层面解决一些体制束缚,并从细节入手解决‘大门敞开,小门关着’的问题。”卢文彬认为,一方面应加强港澳的作用,提升香港国际航运、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在粤港澳合作先行先试的部分,比如前海,应争取将其面积扩大到包括大铲湾、大空港等区域。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将是一个重要的科技湾区,科技湾区制约最多的是国际人才交往,应从立法层面,探索包括外籍人才、港澳人才在深圳本土生活的无障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