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江门:着力打造珠三角新的经济增长极

“江门全市各级各部门将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两无两藏’(无收费、无门槛,藏富于民、藏富于企),深化‘三制’(委托制、清单制、承诺制),着力打造更加优质高效、充满活力、公平和谐的发展环境,推动营商环境的整体优化。”近日,江门市委书记林应武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林应武说,作为珠西战略策源地、主战场和增长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江门将对标省党代会报告提出的任务要求,毫不松懈抓好今年经济工作,狠抓实体经济不放松,坚持创新引领,提升外贸水平,着力打造珠三角新的经济增长极。

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唯一具备可大规模连片开发土地的城市。林应武指出,江门正积极行动、加紧研究,科学谋划江门在大湾区中的定位,积极融入大湾区建设。当前正在开展三项工作:打造内联外通的现代交通体系、建设承载力强的现代产业平台、规划建设银湖湾滨海新城。

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6月15日,江门市政府通过委托和下放的方式,正式赋予各市(区)政府行使第一批事权132项。这实现了办事不出市(区),最大限度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同日,江门宣布未来3年投入3000万元支持企业开展研发活动。这让广东江粉磁材有限公司资金部经理伍杏媛兴奋不已:“公司从中获益不少,研发积极性大大提高!”

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今年以来,江门围绕“兴业惠民、治吏简政”,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民营经济12条”,推行无收费、无门槛、藏富于民、藏富于企,深化委托制、清单制、承诺制,打造全省一流营商创业环境,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新政效果立竿见影。今年1—5月,江门市民营企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201.09亿元,同比增长15.4%,比全市工业增速高8.1个百分点,为全市工业平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办事不出市(区)办证一窗口解决

6月15日,江门市召开行政审批委托制改革动员会,正式赋予各市(区)人民政府行使第一批事权132项。

江门这次改革把企业投资经营管理全流程作为赋权重点,涉及发改、国土、规划、环保、住建、消防等多个部门。其中,第一批目录共委托事权104项、下放事权28项,涉及企业投资经营事项85项;第二批目录将视各市(区)的实际和承接能力,有序委托其他市级经济社会管理相关的行政审批和管理事项。

江门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编办主任劳茂昌解读认为,重心下移、惠民便企,是江门这次推行行政审批委托制的一大特点。按照“减少层级、重心下移”和“能放则放,应放尽放”的原则,直接赋予各市(区)政府在辖区内行使市级管理权限,实现了办事不出市(区)。

敢闯会闯,是江门深化简政放权的优良传统。5月26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全面推进“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电视电话会议,江门在会上作“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经验发言。从“三证合一”,到“五证合一”,到“九证合一”,再到如今的“十五证合一”,江门“多证合一”登记改革始终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以前办证要跑多个部门交多套材料,耗时耗力,现在只需到工商部门一个窗口交一套材料,太方便了。”苏颖文是江门市江海区个体劳动协会、私营企业协会办事员,日常负责为会员办理证照。现在,她为一家企业提交材料,不到24小时就接到领取营业执照的通知。

江门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创业、投资。江门市工商局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江门市场主体已经突破28万户,发放“多证合一”执照7.97万个,惠及全市近七成企业和3万户个体工商户,其中个体工商户“五证整合”改革涵盖了全市21.58万户个体户。

拆掉准入“门槛” 一年减费14亿元

澳门投资者“足不出户”,也可办江门营业执照!5月19日,江门市俪人行国际美容有限公司作为首批通过粤澳银证通服务办理的企业之一,领到了营业执照。“从提交资料到发放营业执照,只用了两三天的时间。”该公司工作人员张小姐告诉记者,他们在江门成立新公司,相关工商登记资料都是提交给澳门银行网上代办,很便捷。

这是江门市发出的首张离岸营业执照,标志着江门银政直通车服务进一步向国(境)外延伸,实现商事登记离岸受理及远程办理。在这之前,江门市本地239个银行营业网点开通了银政直通车服务,免费为市民代办工商登记业务,大大减少市民、企业办证的时间和交通成本。

聚焦市场主体准入环节,力争从一开始就为企业“减负”,是江门打造全省一流营商环境的一大特色。除了银政直通车服务,今年3月起,江门还正式实行食品销售和小餐饮经营许可“申请人承诺制”审批试点工作,通过“先发证、后监管”的方式,简化了办理经营许可证的流程和手续。

记者从江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悉,该试点实施两个多月以来成效明显,全市通过申请人承诺制发放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已占六成。“我递交申请材料之后,三四天就拿到了证。”张观满在江门市蓬江区汇悦城做进口零食生意,“没有拿到证,商场不会允许我们经营。办证时间缩短有助于我们早点开业,减轻前期投入的资金压力”。

江门还以“真金白银”的方式,帮助企业降低生产、经营的成本,力争成为珠三角涉企收费最低城市。今年以来,江门对该市有权限可作减免的船舶港务费等22项收费全面免征市县级收入;同时,积极推动将《江门市免征缓征涉及小微企业收费项目的通知》的免征缓征范围扩展到全市所有企业。据统计,通过上述举措,江门每年将为全市企业减费近14亿元。

作为江门的大型骨干企业,广东江粉磁材有限公司从上述政策中获益匪浅。以“降低企业能源和物流成本”这一项政策为例,江门推动该公司与南方电网签订了“直供电”合作协议,在用电单价上给予其0.04元/度的优惠。“预计每年可节省约600万元。”该公司副总经理葛斌说。

“真金白银”礼包不断 扶持企业做优做强

主营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可获奖励1000万元,超过300亿元的可获奖励3000万元!6月,炎热仲夏,江门为大型骨干企业送上一份“热情洋溢”的大礼包——江门市大型骨干企业及后备骨干企业培育工作方案。

根据方案,江门将对骨干企业加快发展、管理团队、兼并重组等给予“真金白银”的奖励,力争到2019年全市大型骨干企业达到5家,超10亿元企业超过80家,同时带动一批企业加快发展。

为了推动企业做大、做优、做强,江门不断放送“真金白银”大礼包。除了上述政策,江门还出台多项政策奖励企业开展工业技改;同时,今年4月提出设立总额度高达3亿元的“技改贷款”资金池,为全市企业“技改贷款”提供担保和违约代偿,符合条件的企业最高可以申请600万元的“技改贷款”。

总部位于江门的维达集团,是国内生活卫生用品行业的领军企业。近年来,该公司通过上马生产设备技术改造项目,引进先进设备,生产效率提高了5倍。“技改事后奖补政策,为我们企业转型升级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维达集团副行政总裁张健介绍,目前该项目已申请了2016年度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事后奖补项目,预计将获得奖补资金约600万元。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也是江门培育大型骨干企业的重点对象。从今年开始,江门提高了对首次通过高企认定的企业的奖励标准。其中,2016年1月1日后初次通过高企认定的企业一次性可获30万元补助,重新通过高企认定的企业一次性给予10万元补助;外地迁入高企最高可获100万元补助。

“我们公司在2016年12月成功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并被纳入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因此获得共计60万元的补助资金。”开平市信迪染整厂有限公司企管部主管周美君告诉记者,江门出台的高企扶持培育政策把“真金白银”送给企业,增强了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的信心。

对话市委书记——

南方日报:作为党代表,参会后您有什么样的感受和认识?江门如何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省党代会精神?

林应武: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是在广东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召开,对于我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对广东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对于广东在新的起点上再创新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省委书记胡春华所作的报告政治站位高,主题鲜明、内涵丰富、论述精辟,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时代性、全局性、实践性,是一个高水平、高质量的好报告,是指导我省今后五年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5月27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闭幕次日,江门迅速行动,召开了全市领导干部大会,学习传达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市委要求,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省党代会精神,作为全市各级党组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注重做到“三个结合”,即把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东工作重要批示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省委书记胡春华对江门工作的指示要求结合起来,与江门推进“兴业惠民、治吏简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部署结合起来。江门市还专门制定了工作方案,进一步抓好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

南方日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首先就是要加快发展。对此,江门有什么举措来实现加快发展,着力打造珠三角新的经济增长极?

林应武:加快发展,是省委对江门的要求,也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期待。江门将紧盯发展目标,毫不松懈抓好今年经济工作。

第一,确保完成全年既定目标任务。今年一季度,江门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等主要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发展实现了“开门红”。我们将一鼓作气,再接再厉,扎实做好二季度及全年经济工作,确保上半年实现“双过半”,确保完成全年既定目标任务。

第二,狠抓实体经济不放松。省党代会报告强调,要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并专门指出要壮大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我们将把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作为“头号工程”,把实施“珠西战略”作为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抓手,以广东中车、富华重工、台山核电、南方教育装备产业城、无限极等为龙头带动,大力培育轨道交通、重卡和商用车、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教育装备、大健康等五大产业集群。注重有效投资拉动,实施“三个千亿计划”,加大工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等重点领域投资。未来5年,江门固定资产投资保守估计将达到8000—1万亿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出台了含金量高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主动加强与深圳等地的对接,重点吸引珠三角核心地区外溢产能转移我市。今年以来,我市从深圳引进了投资30亿元的德昌电机、投资10亿元的帝晶光电等一批项目,对欧美的招商也取得了新进展,引进了投资30亿元的比利时优美科新能源汽车材料项目。

第三,坚持创新引领。紧紧围绕省提出的“八项重大举措”,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建设珠西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加快珠三角(江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升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度,努力打造千亿级园区。积极打造好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全力支持五邑大学建设特色鲜明的广东省高水平工科大学,对蓬江区潮连岛进行全方位规划建设,打造江门“人才岛”。

第四,切实提升外贸水平。对外开放是广东,也是江门的最大优势。我们将借力“一带一路”,加大对企业市场拓展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各类贸易促进机构和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支持企业参加各类重点展会,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积极发展外贸新业态,调整优化外贸结构。今年1—5月,我市外贸出口同比增长了20%。

南方日报:省党代会报告提出,携手港澳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畅通三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发展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湾区经济。江门将如何积极作为,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林应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江门地处承东启西的关键节点,腹地纵深广阔,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唯一具备可大规模连片开发土地的城市,其中大广海湾经济区土地开发程度仅5%,符合“现在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不仅适合建设国家级的区域合作平台,而且非常适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实施重大突破性政策创新的试验区。我们正积极行动、加紧研究,科学谋划江门在大湾区中的定位,积极融入大湾区建设。当前,正在开展以下三项工作:

第一,打造内联外通的现代交通体系。坚持交通先行,凸显江门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这是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前提条件之一。我们正实施“大交通”战略,建设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打造珠西客运中心和珠西物流中心,主动对接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构建港澳地区连通大广海湾、粤西的“南通道”、深(中)江(阳)“中通道”和连通广佛都市圈的“北通道”。

第二,建设承载力强的现代产业平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承接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必须有更大空间、更高水平的产业平台作支撑。江门下一步重点谋划推进四个“万亩园区”建设:即推进大广海湾+台山工业城建设,规划总面积2万亩;规划建设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规划总面积近1万亩;规划建设深圳—江门工业园,规划面积约1万亩;建设珠西化工集聚区,规划总面积约1万亩。

第三,规划建设银湖湾滨海新城。银湖湾位于大广海湾先导区,毗邻港澳,水陆交通便利,土地资源丰富,区域内布局了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珠西化工集聚区、广东省中小型船舶及产业配套基地等临海临港产业发展平台。我们将抓住机遇,规划建设银湖湾滨海新城,进一步拓展江门产城融合发展大格局,形成新的增长极,带动大广海湾跨越发展。

南方日报:江门一直致力打造“更加优质高效、充满活力、公平和谐的发展环境”,这与省党代会报告提出的广东要着力打造“服务效率最高、管理最规范、综合营商成本最低的营商环境高地”相符。下一步,江门如何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林应武:江门全市各级各部门将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两无两藏”(无收费、无门槛,藏富于民、藏富于企),深化“三制”(委托制、清单制、承诺制),着力打造更加优质高效、充满活力、公平和谐的发展环境,推动营商环境的整体优化。近期,按照“减少层级、重心下移”“能放则放,应放则放”“办事不出园区”的原则,将涉及“1+6”园区开发、建设、发展和管理的市级经济管理相关行政审批及管理职权,按照园区发展需要和市(区)政府实际承接能力,分期分批委托赋予各园区所在的市(区)政府行使,并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激发园区创新发展活力。积极探索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全面落实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努力实现涉企收费在珠三角项目最少、标准最低。按照“放权让利、做大总量、共同发展”的原则,赋予蓬江区、江海区土地收储和营运职能,下放土储权限,调整土地收入划分,进一步调动市(区)发展的积极性,增强市(区)承担发展和建设的能力。同时,深化“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推动“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继续推进“邑门式”政务服务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