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佛山三水凭什么冲进中国工业15强

40年前的佛山三水,是水稻遍野的景象,作为广东著名的粮产区,1978年,三水全县工业生产总值仅7851万元;改革开放后,“东方魔水”——健力宝一炮而红,带动三水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健力宝的一枝独秀,到今天饮料食品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百花齐放,更见证着三水工业化进程的狂飙突进,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大关,一朝迈上全国工业百强区第15位。

从“农业三水”到“工业三水”,再到今年1月,三水宣布奋进“城市三水”新征程,这并非意味着农业发展、工业化进程的终结,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在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中,将传统优势发挥到极致的工业三水,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超级竞合中,开始瞄准“城市三水”,寻求新的发展动能与创新空间。

1949——1978

“围绕农业办工业”

回顾三水的工业化进程,三水的工业基础一度十分薄弱。1949年,西南街作为三水中心城区,仅有火柴厂、酱油厂、犁头厂和烟丝厂等几家作坊式的小厂。

1949年后的30年间,三水虽然办了一些工业企业,但发展缓慢,生产水平低下,产值徘徊不前。这一现象被认为与农业有很大的关系。

“计划经济时期,上级对三水的定位是粮食调出县。这就意味着,三水要多产粮。”三水的一位退休老干部表示,改革开放前的三水,经济结构单一,以农业为主,实行“以粮为纲”的政策,由此,三水也成为了当时广东著名的粮产区,农业以稻谷种植为主。

据《三水县志》记载,在改革开放前,农业生产总值一度保持大于工业生产总值。在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全县社会总产值2.0418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总值7851万元,农业总产值9068万元。职工人均收入543元,农村人均收入148元。财政收入1176.2万元。

这一时期,三水并没有大型国有企业,在“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支援农业”的口号下,三水发展的工业绝大部分是支农工业,由此发展起“五小工业”,即小农机、小水泥、小化肥、小钢铁、小煤矿。

如今,位于南山镇六和虎北的县硫铁矿旧址,坑道已形成过百米的深潭,三水县氮肥厂也随着西南组团中心区的建设被拆除,小农机、小水泥、小煤矿等也没有多少年轻人听说过。但在这一时期的“五小工业”中,新产业正待萌发。

比如,县硫铁矿在1965年增设的水泥车间,成为后来的三鹿水泥厂,带动立窑水泥“镇镇点火”,成为三水在其后30年的重要财税支柱。1984年,健力宝前瞻性地选择了当时还十分罕见的易拉罐进行包装,县农机三厂抓住了机遇,先后从意大利和美国引入生产线,并更名为饮料罐制造厂,很快打响了名堂。

1991年,健力宝饮料厂将其收购作为配套,后又与香港富特波尔容器进行合作,兴办了健力宝富特容器公司,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易拉罐制造厂。

“但与南海、顺德相比,三水还是慢了半拍。”曾任三水县农机三厂厂长的林金濂曾表示,到1970年代后期,南海、顺德的农机厂已经将精力放在了小机电等产品生产上。如顺德容奇农械厂就这么起家,后来更名为珠江冰箱厂,最后成为科龙。

1979-2003

百舸争流涌现“明星企业”

1978年底,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开启。“先行一步,敢闯敢试”这句著名的口号激荡在珠江三角洲,最先建立特区,最先取消“鱼票”放开鲜鱼价格……广东在市场经济的暖流中一天比一天“活”起来。

在“稳定粮食,发展工业”的口号下,三水充分发挥资源丰富、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以及具有珠三角经济开放区各种优惠政策的有利条件,努力改善交通、电力、通讯、金融、海关口岸等投资环境,积极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创业激情在四野勃勃生机中剧烈迸发。

最开始,三水利用丰富的水、土资源办起了水泥厂、陶瓷厂。水泥厂产能很大,三水人均水泥产量一度跃居全省第一;而陶瓷厂生产的地板砖、马赛克等也销售畅旺,带动县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1984年4月,三水酒厂与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省体育医院合作研制含碱电解质运动饮料——“健力宝”成功。借势体育营销,刚刚诞生的健力宝成为中国奥运代表团的首选饮料,并在1984年8月随着中国奥运代表团的出色成绩而大放异彩。

“在上世纪80年代,仅从三水酒厂就走出了健力宝、强力啤酒两家饮料名企。”三水文史专家植伟森表示,以健力宝、强力系列饮料为代表的饮料工业,与水泥建材、纺织构成当时三水的三大支柱工业体系,其中,水泥、建材的兴起源于三水的水泥石、陶土资源;纺织业则大多源于港资、“三来一补”、“三资”企业。

三水因北江、西江、绥江三江汇流而得名,后来被重新解读为水稻、水泥和“魔水”。在这一“新解”中,农业县向工业县变迁的印迹被保留下来。据《三水县志》记载,健力宝诞生后一年的1985年,三水全县工业总产值6.58亿元,在工农业总产值比重中,工业产值大于农业产值;县属工业总产值1.9亿元,比1980年增长5倍多,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42.41%。

从90年代开始,三水逐渐形成以饮料、建材、包装、有色金属为主的新型工业体系。1992年之前,健力宝、强力啤酒、佳力电池、南方镀锌板厂等一批工业先行者已经是“明星企业”。

“当时县电风扇厂搞不过别人,三水就找到了镍镉电池;美国的镀锌板旧生产线被运回三水改造,最后实现镀锌板产量十万吨,当时仅次于武钢的产量;1984年,健力宝销售额345万元,第二年翻了四倍多,第三年1.3亿,此后十年一路飙升到超过50亿元。”植伟森总结认为,改革开放后20年间唱主角的三水企业,兴起首先源自敢闯的精神。

到1992年,县属工业产值27.2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6.11%,成为三水经济的强大支柱。1994年,全省200名最佳经济效益企业,三水占9家。但此后,各地工业投资陆续上马,三水企业也开始面临激烈的竞争。

1995年是国家八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众多市属企业出现疲态。据统计,当年,三水的工业产值增加了23%,增加值却只增长了3%。除了几个拳头产品外,其余竞争力差。与全国众多企业一样,三水工业遭遇宏观调控的寒冬。次年,三水决定大力扶持民营经济。1997年,从镇属工业开始,三水的公有制工业企业开始陆续转制。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2003年。

2003——2015

园区兴业崛起产业集群

21世纪之交,三水的工业发展迎来了新变局。

在世纪之交前后几年,三水开始承接珠三角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首先进来的就是建陶企业。各镇沿镇区主干道都聚集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大多也兴于那一时期。

与此同时,大佛山也拉开了整合的序幕:2002年12月8日,佛山《关于调整佛山市行政区划的请示》获国务院批复。一个月后,下辖禅城、南海、顺德、三水、高明5区的大佛山正式挂牌。

大佛山的整合,为三水“工业强区”之路带来挑战与机遇。挑战在于,与同属大佛山的南海、顺德等先发地区相比,三水的本土民营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这要求三水提升经济总量、引入或培育一批上规模、效益好的企业。机遇在于,在招商引资作为三水做大经济总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路径中,三水背靠大佛山产业、资本、人才、政策、服务、交通等诸多利好。

三水“工业强区”的征程中,优化体制机制作为一条主要脉络,清晰可见。从机构设置优化,到审批改革、助企业开拓市场、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再到各职能科室走进基层,开展调研,帮助企业破解发展中的各种瓶颈制约,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同时,三水通过区、镇联动,加大委托招商和中介招商开拓力度,力促项目引进与落地。在大佛山整合第一年,三水招商引资实现了跨越式推进,创当时的历史最高纪录:2003年全区新签约项目273个,项目计划总投资额145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82%和185.56%。此后10余年中,日丰管、恒力泰、恒洁卫浴、百威、红牛、北汽福田等一批优质项目先后落户三水,成为这一阶段三水实现动能转换的关键一着棋。

企业与项目的进驻迫切需要产业载体的支撑。在此背景下,《三水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应运而出,明确提出工业入园、集约发展目标,要求分类别、分区域进行招商,实施行业聚集,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发展主业突出的经济专业镇。2003年,三水区将原有的17个工业园区整合为五大工业园区,加上迳口华侨经济区移交三水区管理后新增的工业园,到年底,三水共有六大工业园区。

发展到今天,位于三水区乐平镇的三水工业园区已从乡镇工业园蜕变为国家高新区;大塘工业园成为全省两个化工园区之一;自2007年百威啤酒在西南金本设厂,三水乘势而上打造中国国际水都饮料食品基地,三水食品饮料产业“换挡提速”……与此同时,构筑“以人为中心”,以“园区城市化”为特征的“四代园区”,成为三水产业载体升级的明确方向,拓展三水产业发展新空间。

“工业强区”,不是价值链低端的重复规模扩张,对于三水这样一个传统产业原本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区域来说,更是如此。纵观三水的“工业强区”之路,产业结构的嬗变与升级也是贯穿期间的另一条线索。这样的趋势在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的“后危机”时代,体现得尤为明显。

“原本传统产业大多聚集在产业链上游,但经过近年产业结构不断的调整,加工粗放、层次低端、产业链短的状况已经有所改变。未来主导产业要着力在深加工环节、增值环节、瓶颈环节、关键环节、配套环节上寻求突破,通过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引入、通过价值链的延伸拓展,来提升产业层次与水平。”三水经济和科技促进局一位官员如此评价三水的产业升级路径。

2016——至今

“后千亿时代”的高质量发展追求

2016年3月11日,三水区召开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会上公布:2015年三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9.8亿元,同比增长9%。也是在这一年,三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000亿元左右。至此,佛山市五区中已有四个进入“GDP千亿俱乐部”。

三水千亿GDP的背后,是三次产业的协调共进。尤其是在第二、第三产业,近年来,三水通过发挥招商引资的拉动作用,推动百威、红牛、北汽福田、尼克佛山文化生态海岸、万达广场等一批优质项目相继落户三水。数据显示,目前落户三水的世界500强企业已接近40家,推动饮料食品、先进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等产业走上集约集群发展之路,引领相关产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

同时,三水以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等为抓手,分别形成了上市和增资扩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技术改造和先进装备制造业梯队,促使存量企业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

但审视“十二五”时期的转型发展之路,三水仍有不足。这在经济发展层面主要体现为:经济结构调整任重道远,镇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仍比较突出,经济发展效益、产业发展层次、园区建设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当三水正式以千亿强区身姿面世,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转变。随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成为新的发展追求。同时,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广州、深圳成为珠三角乃至全省的“创新辐射源”,引领周边城市加快以创新驱动动能转换。

2016年9月,三水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带着“千亿三水再出发”的课题,三水区委书记黄福洪郑重提出三水未来五年奋斗目标:全力打造“广佛创智之城、岭南水韵胜地”,建设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制造业是三水的基础,创新是制造业的出路,“智造”则是三水发展的方向;“生态”是三水的品牌;而要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站在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高起点上谋划城市未来,提升城市凝产聚人的综合承载力,使城市成为更具推动力的发展引擎。

相应地,三水制定实施招商引资、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重点项目投资“三大千亿行动计划”,以大引入、大投放,筑牢产业基础和载体基础,同时不断加大创新扶持力度,主动对接广深等地的资本、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并先后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出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二十条”和31项配套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更大的格局,更大的手笔,开启三水全新的发展局面。

2017年,三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0亿元,增长8.7%;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36位、全国工业百强区第15位,招商引资项目数量、投资总额创新高,高企数量同比实现翻番,国家级孵化器实现零的突破……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三水经济活力和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如今,三水已明确自身作为广州西门户、广佛肇区域中心城市以及“广州—佛山—肇庆—云浮—西南地区”发展轴桥头堡的优势,提出强化“承东启西”的作用。2018年1月10日召开的中共佛山市三水区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上,三水宣布全面开启新时代城市三水发展新征程。从“农业三水”到“工业三水”,再到“城市三水”,并不意味着三水的农业发展、工业化进程就此终结,而是从效益、质量上入手,以更高级的产业形态推动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