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佛山经济观察 制造业大市的会展之惑

受宏观经济低迷的影响以及互联网的冲击,年均增长率多年保持在15%以上的中国会展业似乎停止了前进的步伐。《2014年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共举办展览7851场,仅比2013年增加了0.5%.

会展经济的寒冬之下,佛山沉寂多年的会展业却呈现一股强劲的复苏迹象。“互联网+”博览会、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等多个具有影响力的盛会成功举办,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最近还与顺德签订了合作协议。这个在上海会展业发展过程中起到极为重要推动作用的世界顶尖展览公司,雄心勃勃提出要将潭洲国际会展中心打造成华南国际工业会展的聚集地。

佛山会展业曾在十年前专业镇经济转型的大潮中蓬勃崛起,而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时期,供给侧改革序幕徐徐拉开,佛山能否再次借势会展业东风,实现产业新一轮的转型升级,推动“佛山制造”向“佛山智造”转变?佛山会展业如何才能在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的探索中,迎来又一个新的春天?

近一个多月来,记者深入佛山各大产业、协会、企业等领域,深度调查佛山会展经济发展的历程和趋势,广泛采访对会展经济有观察、思考的一线企业家,对佛山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机会、问题以及未来改革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观察,并形成一份长达万字的建设性报告,从今天开始,分两期刊出。

轨迹与探索既引领转型又充满隐忧

要想知道佛山会展业“往哪里去”,有必要对这个产业的过去进行清晰的梳理,理清佛山会展业“从哪里来”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之前,国内的经贸展会主要集中于北上广等中心城市。佛山虽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有企业外出参展,但在佛山本土举办的、真正意义上的会展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末。1998年的伦教木工机械展被认为是佛山地区举办的首个专业会展。2002年10月,南庄华夏陶瓷城联合石湾中国陶瓷城举办的中国佛山陶博会,因其规模之宏大,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无论是伦教木工展、佛山陶博会,还是同一时期诞生的顺德家电展、家具展,背后都有一个深刻的历史背景,就是当时的行业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佛山早期形成的“星星众多、没有月亮”的专业镇经济受到巨大冲 击,必须通过转型升级树品牌寻求突围之路。

以陶瓷行业为例,当时佛山已经是中国最重要的陶瓷产区。南庄镇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迅速崛起,短短十多年间成为“中国建陶第一镇”,创造了我国乡镇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但由于大量投资者涌入,生产能力急剧增加,产品价格不断下降。著名策划人王志纲在其策划案例中提到,1997年上半年,南庄经济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11977万元,减幅达50%,全镇上下一下子陷入了恐慌。而在石湾,此前如日中天的佛陶集团也开始分崩衰落。

王志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邀赴佛山南海对陶瓷产业发展进行策划,并提出了“陶瓷城+会展”的解决思路。2002年的首届陶瓷博览会一炮而红,整座城市为之沸腾,在中国陶瓷行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原来有些感觉南庄地方太小,准备搬迁的企业也再次看到了行业发展的前景,华夏陶瓷城首期规划中300亩土地被一扫而空,逐步发展成为佛山陶瓷行业总部经济的第一个集聚区。佛山陶瓷一举扭转发展颓势,品牌知名度日益彰显。

当时佛山“一镇一品”的专业镇经济很多都面临着与陶瓷产业同样的问题,在2000年前后一度出现行业萎缩的现象。陶博会的成功也点燃了佛山众多专业镇策划办展的热情,纷纷将会展作为企业拓销路、树品牌的主要渠道和手段,佛山地区一时间涌现出家电、陶瓷、木工、家具、机械、花卉、不锈钢、童装等一大批行业会展,至少在表面上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但也要看到这种繁荣背后的隐忧。佛山举办的各大会展虽然大多由国家级行业协会及市、区政府挂名主办,但实际上主要由镇政府以及半官方性质的本地行业协会操刀,专业化水平不高,并且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的“政绩展会”色彩,名为国际性或全国性展会,实际上大部分参展企业都是碍于情面不得已而为之的本地企业,展会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为加快会展经济的发展,提升展会的专业化、国际化程度,禅城、顺德等会展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从2004年就开始积极物色国外和港资会展公司到佛山合办展会。2006年10月26日,禅城区政府与德国rib集团旗下的佛亚展览公司签约,将佛山陶博会有偿转给德国会展公司操办,希望能够借助德国会展的经验与资源,将佛山陶博会打造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陶瓷会展。

随后几年,佛山陶博会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确有一定的提升,多了不少来自奥地利、中东、东南亚、英国、法国等地的参展商以及国际采购团,但与当初提出的三五年之内打造成世界一流的陶瓷会展的目标仍相距甚远。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袭来,2009年春季陶博会招商乏力,佛亚展览遂提出中止合作。陶博会再度回归华夏陶瓷城与中国陶瓷城一展两馆、内部竞争的“双城记”局面。

顺德也是在2006年开始引进国外会展公司联合办展。伦教木工展2006年开始联手东南亚地区享有盛名的香港雅式展览公司合办,更名顺德木工展,并移师顺德展览中心;顺德家电展从第八届开始引进德国科隆国际展览中心加盟作为第一主办方;中国国际植物展览会引进了德国十大展览机构之一的德国埃森展览公司作为共同主办单位。

顺德会展业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远远走在了国内同级城市前列,但同样也面临会展业持续发展能力弱、整体档次低、影响力下降等严峻问题。不少会展在开始的一两年办得热热闹闹,之后就悄无声息地消失。例如顺德科技成果交易会,第一届展会吸引了452家单位参加,落实签约项目130多项,签约资金近11亿元,但一两年之后已经难觅其身影。

接受佛山日报记者采访的企业家大多表示,目前佛山很多展会基本上都只有二、三线的小品牌、新品牌前来捧场,已经很难吸引到高端客源,佛山会展业的整体影响力亟待提升。

总结与反思展馆“吃不饱”展会“长不大”

国内外的经验均表明,利用会展拉动行业乃至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佛山会展业的发展,对于佛山早期的专业镇经济转型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如果说广交会是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晴雨表,佛山的会展业某种程度也可以视为佛山产业转型发展的晴雨表。

记者过去十多年来一直对佛山会展业的发展进行跟踪报道与观察,通过对佛山会展业的发展情况与产业集群的兴衰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某种惊人的一致性。

过去十多年来,陶瓷、家电、机械、家具、花卉等传统产业都较为成功地实现了产业的转型与升级,依托于这些产业之上的专业展会至今在国内也仍有一定影响力,这些重点展会过去十多年来对于企业的技术革新、产品设计、市场推广、品牌塑造也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今年成功举办的“互联网+”博览会,更是佛山敏锐把握机遇,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手段,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一次积极探索。这次盛会成功举办之后,“互联网+”的思想与理念在佛山得到广泛传播,全球“互联网+”资源加速在佛山汇集,与佛山原有的产业土壤进行广泛对接,为新常态下佛山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佛山原来在全国具有十分重要影响力的不锈钢、童装等传统产业集群在2008年前后与依托于产业之上的专业会展一起慢慢走向式微。这些深刻的历史教训也表明,一个会展的成功举办,折射出来的是政府、协会、企业与市场的合力,合力不足则会展衰,影响产业发展的上下游资源难以有效整合,产业升级受阻,产业发展无法适应城市发展的步伐,因而逐渐衰落。

会展经济的兴衰固然有其内在的规律,但背后所暴露出来的佛山会展业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亦不容忽视。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原有的专业镇经济的基础上诞生的佛山会展经济,长期以来都是以“一镇一展”的形式出现,这种自下而上形成的“会展诸侯经济”不可避免呈现出小、散、乱的特点,难以真正走向专业化市场化运作,成为制约佛山会展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首先是展馆面积过小。早期镇政府主导的展会实际上并不需要太大的展馆,各个镇政府也都不愿意“丢脸”,舍近求远到其它镇街的展馆去租场地办展。因此,在缺乏上级政府有效统筹的情况下,很多镇街政府规划建设本地的专业市场时,都追求大而全,在市场内规划建设小型的展览场馆。目前佛山区域内比较重要的展览中心主要有位于禅城南庄的佛山国际会展中心,以及顺德的前进会展中心、顺德展览中心、顺联国际机械展览中心、陈村花卉世界展览中心等等,除了顺德展览中心由顺德区政府投资之外,其它都由镇一级政府或本地企业投资,最初都是为了服务于本地的产业,即使面积最大的顺联国际机械展览中心也仅有2.6万平方米。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会展,其展览面积一般都在10万平方米以上。从会展业发展的最基本的硬件条件来看,佛山已经远远落后于国内很多城市。

为了增加展出面积,佛山大部分会展都是采取“会展+专业市场”联展的方式。也就是说,会展期间,展馆所在的专业市场同时也作为展会的一部分,市场成了“固定展位”,市场商户摇身一变,成为“固定参展商”.事实上这种颇有佛山地方特色的“展贸一体”的展会并不受企业的欢迎,很多企业接受佛山日报记者采访时均认为,这种展览方式并不利于会展的专业化发展。

这种小而散的展馆布局所造成的一个最直接后果,就是展馆“吃不饱”、展会“长不大”。间是在晒太阳。而在国内外会展经济 风起云涌之际,佛山这种展览面积只有1万多平方米的展会,就算引进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专业展览公司操作,也很难真正形成太大影响力。

佛山会议展览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郑少明曾经做过分析,办一个会展所需的成本差距并不大,展馆面积越大摊位越多,平摊成本就越小,而佛山一直受限于场地问题,成本与收益相比普遍偏高,很多展会也因此入不敷出,政府一“断奶”就陷入步履维艰的境地。

面对会展经济这块看似诱人的蛋糕,与国内大多数城市相比,佛山的起步其实并不算晚,但最近几年似乎没有了太大的食欲。在广州强大的会展经济所形成的虹吸效应之下,在低迷的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之下,很多企业都疑问,佛山到底还需不需要发展会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