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北京中关村“1+6”政策开始辐射全国

  中关村管委会8月14日发布消息,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日前联合发布通知,将中关村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试点工作期限延长3年。不久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3项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创业的税收政策也获延期,并推广到东湖、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试点。

  这些政策仅仅是中关村“1+6”系列先行先试改革政策的一部分。从2010年底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实施“1+6”政策至今,两年多时间过去了,“1+6”政策中的“1”,即中关村创新平台,通过整合资源,特别是体制内资源,已经初步建立了跨层级、跨部门的协同创新组织模式。“6”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6项新政策,目前已有4项延期,4项推广到外地。这些都标志着中关村“1+6”的先行先试政策开始向全国辐射。

  一平台聚起多方资源“加速”创新

  在海淀北部,一个名为“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园”的项目刚刚破土动工。园区建成后,预计入园企业和机构将逾百家,年产值可达300亿元。

  这个总投资近20亿元,建设面积10万平方米的产业园项目,从构想到提交申请、批准、园区选址再到开工建设,前后不过一年多的时间。

  “之前从没想过,这么大规模的项目审批流程能如此‘高效’。”承建产业园的赛尔网络科技创新园项目办主任曾逊说。

  在曾逊感受到的“高效”背后,是中关村创新平台特殊工作机制在起作用。

  在中关村创新平台,共设有中关村科学城工作组、科技金融工作组、人才工作组、政策先行先试工作组等9个工作组,共有19个国家部委的37名司局级和处级干部参与平台工作,北京市相关部门和区县的110余名派驻人员在平台办公。

  全市多个委办局派驻到同一个平台上联合办公、协同资源为企业服务后,企业最直接的感觉是——“一个接口解决项目的所有问题,决策反应十分迅速”,曾逊说,这是中关村创新平台给他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这简直比直接给资金补助还要实惠。”

  多项政策试点“托”起创新高地

  乘坐京沪高铁前往上海虹桥站的旅客会发现,邻近上海虹桥站的动车所的出入口有两个近两米高的“灯塔”,分立在轨道两侧。当动车组经过时,“灯塔”就会像相机闪光灯一样,发出炫目的光芒。实际上,这是一套由中关村企业研发的“动车组下部悬吊件故障动态图像诊断系统”,使中国成为全球首个采用高速摄影方式检测动车底盘安全的国家。 12下页 在本页阅读全文